时政丨民生文化丨历史
摘要
我经常说我希望中国援助非洲,但是现在每年给非洲个亿,我觉得就是一个月的钱,80个亿,拿出来,做小学里面的健康项目,做养育的项目,就够了,30万个村子的村民能给他养育好。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
文
罗斯高
来源
一席(ID:yixiclub)
大家好,我们之前一直讨论要用中文还是英语来演讲,后来我说,到今年9月1日,我已经学了50年的中文,所以还是用中文讲吧。
我今天希望跟你们分享一个我觉得中国面临的最最最大的大家不知道的问题。我想,我讲完了以后,你们会觉得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可以解决的,而且为了中国很健康地发展,必须得很快解决。
我已经在中国做了37年科研,我们团队的主要的目标——我们是经济学家,我们想缩小城市跟农村教育的鸿沟。
你可能会说,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做农村教育呢?因为我认为,农村的教育水平太差的话,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得解决。
我们的团队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各大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在国内,我们合作的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个教育部支持的中心,我们在那里有个研究生、10个老师。中科院、北大、清华也都有我们的合作机构。由于我们是下到基层去做项目的,必须得有当地的合作人,所以基本上每一个省都有一个合作的学者。
我先讲一讲为什么中国应该关心我要讲述的这个问题。
这个图表可以说清楚什么叫作“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很简单,纵轴是现在的收入,横轴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收入,每一个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左下角的这些点,是非洲、南亚的国家,原来穷,现在仍然很穷。右上角的点是OECD(经合组织)国家,它们原来是高等收入,现在仍然是高等收入国家——欧洲,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我关心的两个群体,第一个是图中蓝色的点,我叫作“毕业生”,“毕业生”是什么呢?50年前,这些国家或地区是中等收入,这50年来,它们已经从中等收入阶段“毕业”,变成了高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
注意两点,第一,你数一数,只有15个国家跟地区毕业了,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有以色列,爱尔兰,韩国。第二个要注意的是,最近20年,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毕业。
第二个我关心的群体,是“陷阱”里的国家和地区,“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70年了,它们一直都是中等收入。这些国家跟地区往往不是很平稳,经常是又革命了,又犯罪了。一旦恢复稳定一段时间,经济又会开始上涨。而且你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其实都在这个“中等陷阱”里面。
我们就看看这两个群体,就是“毕业生”跟“中等陷阱”有什么差别。
这个是高等收入国家——加拿大、美国,北欧,他们劳动力的将近75%,也就是4个人里有3个人,至少是高中毕业的。高中毕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平——你已经会算数了,会认字,批判思维都已经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准。
你看那些“毕业生”国家或地区,就是韩国、中国台湾、爱尔兰、新西兰这样的地方,它们中等收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高等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的基础。
我们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片子,是在韩国拍的,拍的是一些在工厂里面做衣服的女孩子。20年以后再拍她们,她们在办公室做会计员,做网络相关的工作——做这些不同的工作的,是一样的人,她们是可以转型的。
但是“陷阱”里的国家呢?平均3个劳动力里,只有1个人是高中毕业的。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中等收入变成高等收入,工资涨得很快,低工资的工作都走了,新的工作机会也来了,如果你的劳动力没准备好,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人发展得非常非常快,赚很多钱,他们的未来很好;可是还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失业以后就开始犯罪,犯罪又开始乱,乱的时候投资的人都不投资,他们到别的地方去投资,然后这些地方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70年一直这样周而复始,无法从“陷阱”里出来,变成真正的高等收入国家。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
现在讲第二个,中国。中国在这张图的什么位置?中国就是在这个“中等陷阱”里面。
可是你看,它在图上的位置是靠左边的——50年以前它很穷,是低收入国家,现在它已经跑上来了,基本上是以一个45度线的轨迹跑上来的。
中国发展得非常快。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年,年的中国那么穷,现在你看怎么样,对,中国真的是跑上来了。我们现在想的是,它能不能跑完这条路,变成高等收入国家。
我估计所有的人都希望中国跑到这条线上来——因为如果中国垮了,不走了,整个世界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哥伦比亚或者秘鲁垮了,只是哥伦比亚或者秘鲁的人很倒霉,世界其他地方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中国不一样。
可是,中国的人力资本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先来看三个中国。这是三个中国,这个现在是3岁的孩子,是以后的劳动力。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城市户口占37%、38%左右,可是因为城里人生孩子少,只有24%,也就是不到1/4的孩子是城里的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在哪里?是在贫困农村——中部60%的农村,还有西部的农村,都属于贫困农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农村。
所以现在我们看看这三个中国是怎么样的。我们先看高中。
实际上,跟别的国家比,在所有中等收入(的国家)里面,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最低的。这个不是我算出来的,是年人口普查的结果。
根据劳动力的定义,20岁到60岁的人口都算作劳动力人口。
上过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占24%——4个中国劳动力里面只有1个上过高中。
跟别的国家比一比:
你就看这个,土耳其,31%,南非,28%——我们比南非还低,越南是33%。中国24%,是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最低的。
这个是现在还在上学的人数。
最近进步很多,不是说没进步,但是现在也只有一半的人上高中。
这个问题是哪里的?
这个是城里的数据,中国的城里93%的孩子是上高中的。在美国,这个比例是92%,所以中国的城市比美国还好,更好。
但是你看贫困农村——接近1/3,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包括职中、职高。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一个农村的问题。
这个是一个典型的“毕业生”,韩国。那个时候是80年代,工资一块钱一个小时的时代——现在中国的工资是两块钱、三块钱一个小时。
但是你看,早在80年代的韩国,就有将近%的农村孩子上高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上高中。
你再看80年代的墨西哥,再看看现在的中国。
墨西哥,中国,墨西哥,中国——中国跟墨西哥完全一样,你分不出来。
可是墨西哥现在怎么样了呢?80年代的时候,它的收入开始上涨,就出现两极分化了——有很多没有上过高中的人,他们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打杂工,做玉米饼啥的,这些工作是没有福利、没有未来的;第二个就是跑到美国去,很快他们就不能跑了(特朗普要修墙了);第三个就是做犯罪组织,现在犯罪组织%的人是没有高中毕业的——是的,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他们只有这三个选择。所以这么多年来,墨西哥仍然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实际上,问题是高中之前开始的。这个是北大跟陕西师范大学做的研究,我们去所初中,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查,有两万个人的样本。初中的第一个星期,孩子们穿得干干净净的,头发也理得很精神的,他们非常兴奋,我们就做一个调查,问他们,你三年以后想干什么。
一半的孩子——47%的孩子,说我想上高中;然后一半的孩子说,职高,或者直接去工作——这在中国是允许的,初中毕业就可以直接去工作。最后还有一些说没想好。所以我们就根据他们想不想上高中,把他们分为两类,给他们做一个考试,这个考试很特别,叫IRT-scaled测试,用于测试学习到的绝对知识。学年头尾做两次这样的考试,我们就能测出来这些学生到底今年有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
这是刚刚开学时候的测试结果。
想上高中的学生和不想上高中的学生,分数差别很大。这个数据并不让人惊讶。
可是,第二年的6月份,我们又给他们做了一个测试,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是快要上初二的学生了。结果却是这样。
蓝色是要打算上高中的学生的分数,他们知道自己以后要中考,非常认真,学得很多。但是你看,那些不想上高中的学生,他学习到的绝对知识的值是负的——他有负面的学习,不但是没学好,而且是把小学六年级学到的东西还给了老师,他是往回退步了。
为什么初中没学好?这已经是教育的第三个阶段,我要看那个根源。
我要看两个东西,第一,是不是小学阶段没学好?是不是上初中之前没准备好?另外一个是更早的。
我先说第一个——小学这个阶段。
我刚开始做教育问题研究的时候,中国农村的学校环境是特别差的——黑黑暗暗的,有的学生没书,还有些三三两两集中在一边,乱七八糟,有时候老师也不来。现在不一样了,最近十年政府投资很多硬件,老师的工资也提高了,中央的财政直接发,所以这个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我觉得今天最主要的问题,是营养跟健康问题。
今天中国农村孩子真的是生病了吗?我们要依靠最近十年的数据。
我们在全国收集了13万个学生的资料。我们给他们抽血,看看是否贫血,是不是营养不足、缺铁——如果你贫血,你脑子不会转,想学都集中不了精神。第二个,我们检查他们的大便,看里面有没有寄生虫。第三个,我们筛查,看看有多少小学生近视可是没有佩戴眼镜。这个是今天的中国农村。
27%的学生贫血。33%——3个学生里面就有1个,肚子里面有虫子。最后,还有25%的学生是看不到黑板的。你想一想,他怎么能学?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解决,天天他们都集中在一起,非常好筛查,发眼镜,发驱虫药。我们的团队是做行动研究的。我们会选个学校,50个学校发维生素,50个学校不发。一年回来就看看成绩的变化,有很大的变化。发眼镜也会有变化,这是当然的结果——如果你看不见,我给你眼镜,你的成绩会提高。
所以是不是小学没学好?yes,这个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觉得更严重的,最大的,没有人知道的问题,是小学之前,认知能力低下的问题,而且这是0到3岁的婴儿阶段就开始的。
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天假设”,“天假设”非常简单——我们的脑子,我们的认知,我们的IQ,90%是0到3岁的发育决定的。
3岁之后有很多其他能力的发展,你的非IQ能力会发挥出来。但是到了3岁,基本上我们的脑子已经定型了,不能再提高,或者说很难再提高了。
JamesHeckman,他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算出来,国家和家庭投资0到3岁,回报率是最高的。
在0-3岁,你投资1块钱,有18块钱会回来;3到4岁投资1块,是7块钱的回报;小学是3块钱;大学里投资1块钱是1块钱的报酬;成人是负的。
城市的家庭花很多钱给他们0到3岁的孩子。这个是城里的IQ的分布,这是智力分数低于90,也就是智力发展慢的学生的百分比。
海是14%——它是在上海交大医学院抽出来的城镇居民,很健康的群众样本。北京也是一样的,还有安徽的城市,广州——不管你在旧金山,在伦敦,还是在悉尼,去做这个调查,这个数据也都是15%左右。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有些人的智力发展就是比另外一些人低。
那农村呢?农村是怎么样的?你去查查看,我给你我的斯坦福账号,能在全世界的网络资源库里查——没有一个团队测过0到3岁农村孩子的认知水平——一直到我们的团队,我的同事开始做。
这个怎么测?其实很辛苦,他们要差不多3个小时去测他的IQ。你测到一个小时以后,那个宝宝就困了,要拉屎了,要换尿布了,睡觉了,非常辛苦。这是在全世界,从年来时用过一千万次,tenmilliontimes的一个IQ测试,是比较准确的。
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第一步是在陕南,从山区的农村随机抽样的个婴儿,每6个月我们测一次。24到30个月,已经超过天,超过一半的宝宝发展缓慢。也就是说,一半的农村宝宝一辈子没有一个很好的IQ能够去用于学习。
后来我们又在在河北跟云南做了这个测试,得出来的数据是45%和51%。
或许你说,那是山区。那么下面这个是浦东的农民、民工,北京的民工,郑州、西安的民工。这个是县城的农村。这个是中部大村——河南、安徽。这是搬迁村,反正到处都是40%,50%,一半。
你想这个是不是一辈子的问题?
这个是甘肃跟陕西的初中生,我们给他们另外一个测试,一半的学生是发展慢的。还有小学生——北京郊外,苏州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河南、安徽、江西——也是一半。
因为你要是3岁IQ慢,你就是到最后IQ慢——几乎一半三岁的小孩生在中国农村,所以是几乎一半的一半,几乎是1/3的中国未来劳动力,IQ是低的。
IQ低,做这个东西(流水线)不重要,你坐在那边对着机器重复同一个动作,可能甚至比IQ高的人做得更好。但是这些工厂走之后,这些人要干什么,他没有学习的能力的。
为什么会认知能力低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基因,基因是不能改,这个是定下来的;可是第二是营养;第三是养育。养育跟营养,如果0到3岁缺少,它会影响到大脑的发展,影响到IQ、行为跟以后的学习。
所以是不是0到3岁的农村儿童有营养问题呢?所以我们下去做贝利测试的时候,也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护士跟我们下去测血——我们不单是测一次,我们先测这边,再测那边,让宝宝哭两次,然后再跟他玩贝利测试,他会很开心。后来你就看,这个是6个月到18个月的婴儿,一半以上的中国农村的宝宝是贫血的,比小学生的贫血比例更高。
你再看浦东,现在你去浦东看,我们可以让农民从农村出来,可是他喂孩子养孩子还是用农村的办法——馒头、米饭、咸菜。
所以,营养不良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更大的问题是养育问题——怎么养孩子。
问题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怎么养孩子。我们问父母,你喜欢跟孩子玩吗?你喜欢跟孩子交流吗?如果你可以花钱让你孩子的未来好,你会不会花钱?%是yes。每个人都说,当然,当然。
这是我第二喜欢的数据——95%。我们问抱着宝宝的妈妈,你以后希望孩子会上学到什么程度?95%的妈妈、奶奶会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上大学。95%的农民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现实里只有8%的农村人上大学。
我最喜欢的数字,是17%——17%的妈妈说我希望我的宝宝以后拿博士学位。她们是希望宝宝好的,但是到初中,1/3的孩子就辍学了。
她们是爱孩子的,那么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我们问他们,你昨天有没有讲故事给你的宝宝听?大部分的回答是否,只有10%的人是肯定的回答。
我们问,你昨天有没有读书给你的孩子听?这个比例只有4%。
我们问妈妈,昨天你有没有读书给你孩子听?她们的反应是什么?她们会笑。你们想象,你小时候,或者现在你的孩子,在鱼缸里面养一个小鱼或者养一个乌龟,那你是不是天天晚上读书给你的乌龟听?你看,你们笑了,我告诉你,你问农村里面的妈妈有没有读书给孩子听这个问题,她会发出同样的笑声——就没想过应该读书给孩子听。
原来的孩子,她们就只要他健康,要他种地,可是现在她们想要他上到大学,要上博士学位。她们不知道应该要给孩子读书。
你们看,将近80%的农村家庭只有一本儿童书或者没有一本书,他们没有书。
她们爱孩子,非常爱孩子,到处都带着孩子。
这个小孩子她只会说一句话——碰。好吧,开个玩笑。
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团队跟几个其他的团队在中国推广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就是教妈妈怎么跟孩子玩——提高智力,提高语文,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社会感情。一个星期上一次课,有玩具,就是每一个星期给她两个玩具一本书,第二个星期来收,然后再去发新的玩具。
我们用谁来讲这个课?计生委。因为现在计生委是没事情干。结果怎么样?左边的是我们给他们干预的,就是给他们上课,右边的是控制组。
请注意这个图带给我们的两个信息。第一,我们的干预是有用的,有影响的;第二,还有很多家庭没有做到。问题在哪里?答案是一个词,叫作奶奶——因为有一半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
我觉得真正的留守儿童问题,就是0到3岁期间,父母把孩子给奶奶带,自己回去工作。所以就看看这个图,首先,没有干预的对照组,孩子平均IQ是88,53%的孩子IQ低于90,智力发展缓慢。但是我们教了6个月,上26次课,如果妈妈在家,孩子的认知发展完全正常。
仅仅是6个月的干预就起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因为中国农村什么都有,安全,家人的宠爱,什么都会给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养孩子,你一教她怎么养育,就有很明显的作用。很多妈妈第一个星期、第二个星期的时候还很犹豫,不想做,但是到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她已经看到孩子的变化,她们变成了最相信要跟孩子交流的人,所以见效非常快。就是几个月。
所以中国结果会怎样?
我们当然希望它可以往上走,跳出“陷阱”。正如之前所说,中国3岁孩子,有一半在农村。如果中国一半3岁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发展慢的,而在另外一半三3岁孩子中,认知能力低下的比例是15%,加起来也就是超过30%的中国的未来的劳动力可能会有永久性的认知能力缺陷。
中国的财政很有钱,可是不够养1/3的人,那是4亿。低工资低技能的工作没有了,4亿人要干什么?
在美国,发展慢的人是国家最大的负担之一,我们要给他们特殊教育,10%的孩子消耗了40%的教育财政——我们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如果你不帮助他们提高,你不给他们工作的能力,他们会犯罪、吸毒、失业、造反。在美国,12%的人是发展慢的,但是你看中国,这个数字可能是4亿。对此,我是特别特别地担心的。
但是我们有办法解决,我觉得这个问题必须马上解决。马上就要想想,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子。这个不便宜,但也不贵。
我经常说我希望中国援助非洲,但是现在每年给非洲个亿,我觉得就是一个月的钱,80个亿,拿出来,做小学里面的健康项目,做养育的项目,就够了,30万个村子的村民能给他养育好。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讲完了,如果政府、企业家、社会知道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是我们的网站,要跟我联系的话,非常欢迎,我们有实习生的项目,有志愿者的项目,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罗斯高(ScottRozelle),学者,经济学家
拓展阅读:
刘奇:乡村教育的忧思年,陶行知在乡村教育讨论会上的演讲中曾说到“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叫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叫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话虽刺耳,但时隔90年之久,这番话仍像是在提醒着当今的农村教育。如今的农民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日益不均衡,大量的中小学被撤并,多万留守儿童大都面临新的上学难,而多万流动儿童却由于户籍等问题难以享受到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计数的流浪儿童接受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精英教育的模式也让很多农村学生即使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也很难在城市中得到发展的机会,进退两难。除此以外,由于农村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多儿童在学校中被老师视为“问题儿童”,对其放任不管,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缺乏管教上,又造成了恶性循环。本应培养出寒门学子的农村教育,如今却似乎成为了压在农民身上的不可负担之重,昔日村庄里的朗朗读书声,如今只剩下一所所人去楼空的废弃小学。教育作为农民们最关心、最重要、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却在当下的农村里制造着新的不平等,甚至是制造着新的贫困。
一、撤点并校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自—年某部门提出“人民事业人民办”的口号后,各行业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从农民头上收钱,“三提五统”遍地开花,层层加码,农民不堪重负。为减少教育开支,一些地方就从撤减农村学校上打主意。自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各地把撤点并校当成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展得如火如荼。据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年,全国有小学60.96万所,从我国年决定开展撤点并校开始,到年,全国小学仅剩28万余所,年进一步减少到25万余所,12年间小学减少了35万余所,平均每年撤并3万所,全国初中平均每年撤并余所。而与之俱来的是很多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一味地强力推行,忽视村民们的利益和意见,不顾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不顾农民的实际困难,挤压弱势的乡村教育,导致了农村学生的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由于撤点并校后村小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农村的学生上学距离大幅增加,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10.86里,初中学生为35里,辍学率上升,学生安全隐患加重,乡土文化渐失。
吉林省龙井市全市共有人口17万人、65个行政村,但全市却只有1个行政村还保留着村小,其他64个村的村民子女只能到镇或县城读书。不仅极大地加重了家庭负担,也让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花墩村,地处深山区,由于村小被撤并,村民的孩子上学需要去9公里之外的中心学校,而9公里崎岖的山路对小学生来说太过漫长,家长只能选择去镇上陪读。根据调查的情况,一个农村学生在镇上读书一年,生活、租房等日常支出大约在8千到1万元之间,在县城读书的成本大约在1.5万到2万元之间,这还没有将陪读的家长不能务农、打工等机会成本损失计算在内,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优惠完全被学校撤并带来的额外负担抵消,也让义务教育阶段因学致贫的比例大大提高。而随着村小被纷纷撤并,很多农村家长觉得与其把孩子送到几十里外的邻村小学去读书,不如干脆去县里、市里陪读,这也进一步导致在布局调整中被保留下来的学校依然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村内小学的教学质量逐渐下降,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越发凸显。山西五寨县前所中心小学校长李宝林说,农村学校很多是“除了缺学生,啥都不缺”。吕梁市交口县双流镇梁家沟村支书程润珍说,村里七八十个孩子,除了4个在村里,其余都在镇或县城由家长陪读。
义务教育两大特征,一是就近,二是免费。撤点并校使大量儿童无法就近。在美国,如孩子不能就近入学,当地政府就会马上被告上法庭。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免费,但那些因没有学校既无法在出生地读书,又不能跟父母到城里读书的孩子,只能选择到镇或县城的第三地读书,其经济负担比不免费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
改变这种状况,要在撤并村小时既要考虑到村内的人口数量、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还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问题,要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不仅仅要考虑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更要将教育公平放在首要位置,要以保证农村儿童就近入学、安全健康成长为底线。从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村小在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农村保留适当的村小或教学点,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之举,更是维系着中国的乡土文明命脉。福建永泰县有农村学校78所,其中只有一名学生的单人校19所,这19所中只有一个孩子和一个老师的占11所,但县里坚持“只要有一个学生,这个学校就不能撤”的理念。这种理念应是目前发展农村教育的座右铭。乡村学校是农民希望的寄托,他们在田里辛苦劳作,看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心里充满了无限甜美的憧憬,没有学校,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就全都破灭了。
二、流动打工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难
农民工进城寻找职业是一种非稳态的就业,常常需要不断转移地方,而随读的孩子也必须如飘萍逐流,东奔西走,这个流动读书的群体随着农民工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自身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庞大。年人口“六普”时流动儿童为万人,如今数量更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着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和入学的困境,失去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导致贫困或弱势在农民工家庭内部代际转移。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动性大,农民工频繁的工作变动导致了其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打工者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离城较远、环境较差、出行相对不便的地方。流动儿童必须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化而频繁转学或中途回家等情况也打乱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今天中国的城市里,大街小巷到处奔走的都是孟子妈,只是昔日“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处适合教育的环境,而如今的“孟母三迁”却只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稳定读书的学校。二是缺少家庭教育,农民工体力劳动繁重、知识素养不高,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照管,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经常落空,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加了压力。三是教学资源不足,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门槛”高,费用昂贵,手续繁琐。有关方面调查,农民工子女在一线城市就学,家长需要提交多达20份的各种证明材料。在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不仅入学学费高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而且就学过程中其遭受各方面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也较多。而多数流动儿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且硬件设施落后。
以上三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流动儿童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而城乡文化背景、学习环境不同也使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不仅生活环境差,而且还背负着父母更加殷切的期望。各种现实问题使其幼小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留下阴影,从而逐渐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此外,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流动儿童也很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和厌学心理,他们会因为无法尽快缩小与同学的差距而急躁不安,从而难以用平常、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城市学校应无条件接纳,不得设限。城市财政应将他们的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引导社区及企业为流动儿童离校后的空余时间找个去处,防止父母尚未下班,孩子无人看管,放任自流。三是城市群团组织发动志愿者深入农民工中,帮助引导他们空闲时间多陪孩子,防止为城市的灯红酒绿所诱惑。
三、精英教育模式带来农民子女就业难
目前农村与城市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都用着相同的教材、教法和进度,而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和资讯等方面却无法和城市的学校同日而语,农村孩子的升学机会越发渺茫。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考生考入北大的比例接近千分之三,而甘肃省则不到万分之一,北京人上北大的机会是甘肃的30多倍。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即陷入了“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
而少数农村学生中的“尖子生”们即使在通过了严苛的教育选拔进入了大学之后,往往由于家庭为供养其读书而背负着很大的债务,毕业后的压力可想而知。对于他们而言,家庭供养他们读书是承担着较高的风险投资,他们急需得到及时的回报。而在现实中,这些在城市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农村学生往往在求职路上四处碰壁,让他们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出路,而长期的城市生活也吊高了他们的胃口,哪怕只能在城里混口饭吃,也不愿再回到家乡。这种现实导致了农村家庭对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读书无用论也在农村重新抬头,“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已成为社会流行语,他们从根本上动摇了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看法,眼前的现实是,知识不仅没有改变命运,而且还带来债务危机,拖累家人。这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村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就目前来看,乡村教育没有必要让千军万马都去挤一条上大学的独木桥,必须改精英教育模式为生存教育模式,让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学习掌握一门生存发展的技能,以此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并且强化职业教育,让农民学以致用;强化农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给农村学生更多的选择,也让农村教育承担起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瑞士中学生毕业后有75%的人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只有20%的选择读大学、做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发达才造就了国家有十多万种工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针对城市学校大班额、乡村学校空心化,中国教育正由机会公平向资源配置公平深化的现实,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标准、制度和规则的制度创新设计,力图改变“村空、乡弱、城挤”的乡村教育现实。但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怪圈的城乡教育失衡,解决起来绝非易事,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县乡决策者高瞻远瞩的视野,高屋建瓴的举措,高度重视的情怀。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这是一个人数上亿的庞大群体!我们给未来乡村留下一群什么样的孩子,这群孩子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未来!
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不负一切责任。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
1】李克强:关停小店就是懒政!还是“乱政”!
2】环保风暴后,一位基层老党员的呼声!
3】黑心环保部门再也不敢贴封条了!
4】环*保*泪!
5】央视曝光!农民上楼的代价!
6】环保八宗罪!请你悠着些!
7】中国退伍军人你已被西方势力锁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