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导读——「天下游记」张岱《西湖梦寻》(壹)
3、施公庙
杭州大庙很多,施公庙是一个小庙,在望仙桥西石乌龟巷(现十五奎巷31号)里,供奉的也不是大神,而只是南宋朝廷禁卫军的一个低级武官(“殿前小校”),名字叫做施全。此庙为何要供奉此人呢?
绍兴二十年农历二月初一,秦桧乘轿子入朝,过望仙桥时,施全持长刀,拦住轿子,准备刺杀秦桧。施全的刀刃刺破了秦桧轿子的皮革,可惜没有刺中秦桧。施全被抓,秦桧下令将他“斩之于市”。行刑那天,围观的人很多,当中有人感叹:“这等英雄好汉,不当刺客干嘛!”当时秦桧“天下万世人皆欲杀之”,而施全所为“亦天下万世中一人也。”所以后人感施全忠义,在望仙桥建庙祭公,另在众安桥他就义之处,也建施公庙。望仙桥东北面是秦桧的宅业,旧称德寿宫。年杭州填河筑路,望仙桥被毁,旧时显赫一时的秦相府被堆满河泥,成为废墟,只保留东侧桥栏和施公庙。年拓建庆春路,连施公庙最后都被毁了,今已无迹可寻,忠奸俱去,空遗一座望仙桥。
4、湖心亭
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有三塔。明弘治间,寺被毁,塔亦不存。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在其北塔旧址上重建一亭,名为振鹭亭,“露台亩许,周以石栏”,可以看西湖景色,“湖山胜概,一览无遗。”湖心亭、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都是西湖赏月的好地方。“夜月登此,如入鲛宫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之”。
西湖看月,看的都是秋天的月,唤做西湖七月半看月。农历将四、五和六月称为夏季,入七月就是秋季。七月半看秋月是西湖一景。不过,按照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的说法,七月半来看月的人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这类人,楼船箫鼓,载歌载舞,盛筵豪宴;第二类,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这类人,携家带口,又笑又闹,左顾右盼;第三类,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这类人,浅斟低唱,声色犬马,竹肉相间;第四类,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类人,不舟不车,衣冠不整,唱无调,醉装假;第五类,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这类人,轻舟小船,三五好友,清茶素瓷。所以,张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七月半的人”。张岱自己说,他游西湖,已时出,酉时就跑回来了,“避月如仇”,因为到天一黑,只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他要等月色苍凉,东方将白,游客散尽,才“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那个时辰,“香气拍人,清梦甚惬”。真玩家也!
5、保俶塔
此塔建在宝石山的绝顶上,塔不远有看松台,宝石山高六十三丈,长十三里,看松台往下俯视,“石壁孤峭”,“看者惊悸”。为何称为保俶塔?此处的“俶”字指吴越王的最后一任国君钱弘俶。当年钱弘俶听说北宋赵匡胤灭了南唐,大惊失色,主动带着妻子老小一家去拜见赵匡胤。行前担心被扣押充当人质,钱弘俶许下诺言,若能保身家性命,造塔谢恩。钱弘俶到了开封,觐见赵匡胤,没想到赵匡胤待他甚厚,不单送豪宅给他居住,还给了很多赏赐。留住两个月后,送钱弘俶回杭州。行前,赵匡胤另送给钱弘俶一个黄色包袱,封得严严实实,并叮嘱他途中不要拆看。钱弘俶回到杭州后,打开包袱,里面都是北宋朝臣上表赵匡胤的奏折,都要求把钱弘俶质押在开封城,不要让他回杭州。钱弘俶看了,无限“感惧”。所以建了这座保平安的塔,“以报佛恩”。钱弘俶每次和朝臣议事,都不敢正面而坐,而是“坐东偏”,他自己对左右解释说,西北方向是天子所在,犹如天子就在身边,“俶敢宁居乎?”
没过多久,吴越王举国投降,把十三州江山送给北宋,称臣。钱弘俶被封为淮海国王。保俶塔自身不平安,保得了别人保不了自己,前后修过四次,元至正末被毁,僧人慧炬募资重修;明成化间又被毁了一次,正德九年,僧人文镛又募资再建;嘉靖元年第三次被毁,二十二年僧人永固再次募资重建;隆庆三年被大风吹走屋顶,万历二十二年第四次重修。这次来杭州,我住西湖景区里,每天进出都要经过保俶塔。那天黄昏回来,远远看着它一塔对空,傲然孤立,不禁心感悲凉。多难之年,还望它不只是保“俶”一人,而是保天下芸芸众生。
6、韬光庵
灵隐寺右侧的半山腰,有一座韬光庵,是一个叫做韬光的僧人建的。到这个庵要走长长的一段上坡路,我走到路尽头,不知远近,问一个下山的小僧人,他笑笑说前面还有三百级台阶。虽然腿脚发软,笔者还是鼓起余勇,奋力来到庵前,在寺门将关之际,央求守门的老僧人让我进去。之所以如此执意,主要是因着以下这则传说。唐朝有位著名诗人叫做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时因擅长写侍宴、奉和、歌功颂德的诗,再加上媚附武后的男宠二张兄弟,因此颇为受宠。睿宗即位后,以其“倾心媚附”二张而贬谪泷州(今广东罗定)。后因慕念昔荣,秘密逃回。他自谪所还至江南时,偶然夜宿于韬光庵。那天晚上,月色十分明亮,宋之问想给这座古庵题首五绝诗。他在庵内长廊苦思,想出前两句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却想不出后两句,徘徊思索良久不得。
正好一个老和尚,提着一只长明灯走过来,问宋之问为何夜深了还不去休息。宋之问如实相告。老和尚听完一笑,答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言迄,提灯悄然而去。半夜里,宋之问越琢磨越觉得老和尚这后两句委实太好了,“讶其遒丽”。次日想再去找老和尚,却已不知所终。有人告诉他,这位老和尚其实是位隐居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做骆宾王,乃初唐四杰之一也。骆宾王当年随徐敬业起兵声讨武则天,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声名远播。内中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连武则天读后都为之称赞。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原来他亡命为僧,匿藏在韬光庵里,无论真假,你就明白何谓韬光养晦,此处庵名真是名副其实啊!宋之问可惜未能学骆宾王,他回洛阳后,使人告密,获升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又媚附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终为太平公主告发,先被贬汴州,再贬越州。后诏迁广西钦州转桂州。先天元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宋之问被赐死于谪所。
7、醉白楼
那晚在西湖国宾馆吃完饭,我们步行回宾馆,穿过茅家埠村时,却不经意看到了张岱笔下写过的醉白楼。这是一个叫做赵羽的人在茅家阜盖的酒楼,以前白居易经常过来,整日在此“痛饮”,赵羽得以结识白居易,就索性请他给酒楼题字,白大人大笔一挥,写下“醉白”两字。酒楼外有一颗数百年的苍翠古松。
此楼是处品茶鉴湖的好地方。江南有好茶,皆知是龙井。龙井有两处,在南山上下。上为老龙井,产茶的就是这个地方。不过,按照张岱的说法,老龙井寒碧清冽,“弃之丛薄间,无有过问之者”。他不愿花太多篇幅写龙井茶,却相当详细描写了“兰雪茶”。在他看来,认为兰雪茶才是那时最好的茶。“兰雪茶”是张岱自己给这个品种的茶起的名字,因其“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所以“余戏呼之’兰雪’。”其实,张岱口中的“兰雪茶”,真名叫做“日铸茶”,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曰:“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日铸茶”得名于它的产地:日铸岭。日铸岭在绍兴东南五十五里处,相传是欧治子为越王勾践铸剑的地方。那么,日铸茶好在哪里呢?张岱自己是喝茶的高人,他曾请安徽知名茶师傅,按照安徽名茶“松萝”的制作方法,“一如松萝”,扚、掐、挪、撒、扇、炒、焙、藏。泡的时候,不能用其它地方的泉水,只能取绍兴当地的“楔泉”水,用小罐,“杂入茉莉”,放在敞口瓷器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之。“真如素兰同雪涛并泻也。”据说,当时吴越之地的茶客,“不食松萝,止食兰雪”。喝的人之多,“一哄而市”,以至于用松萝假冒兰雪之名。也是让人醉了的轶事。
8、于坟
杭州最有名的坟墓当是岳王坟,即岳飞的坟墓,“岳鄂王死,狱卒隗顺负其尸,逾城至北山以葬。”不过,笔者最想去拜祭的是于坟,于坟就是于谦的墓。
按史书记载,于谦死于北京,为何会葬于杭州呢?传说,于谦死后,他的夫人被流放到山海关,有一天梦见于谦,曰:“我身首虽然异处,但魂魄不散,唯独失明看不到东西,想借你的眼睛去见皇上。”第二天,于夫人失明。不久,皇城城门失火,火光中于谦现身。皇上感其忠心,下诏让他的夫人回城。他夫人又再次梦见于谦,眼睛复明。当初于谦被杀时,天昏地暗,都督陈逵将他的遗骸私藏起来。因为于谦是杭州府钱塘县人,所以后来陈逵的继子陈冕请得皇上圣旨,将他的遗骸移葬到钱塘的祖茔里。弘治七年,为其建祠,万历四十二年,御史杨鹤为公“增廊祠宇”,立碑树传,碑曰:“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之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
于谦墓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墓旁建旌功祠一座,设春秋二祭,祠墓合一。不过旧墓已在文革中被毁,新墓系后人新建,原有七座坟合为一处葬,已了无意义了。我来到于坟时,墓园一片肃静,周遭树木葱茏,芳草萋萋,青砖素土。但除了我们几个访客,墓园里再没有其他游人,连墓前的香炉里都见不到几根香火。而当我离开于坟,经过不远处的太子湾公园时,园内一片不大的郁金香花田,却人潮汹涌,游客如云。两相对比之下,真令人感慨万分。要知道清代大学者袁枚曾说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未完待续---
文:黑明
图:部分来源网络
排版:专栏编辑部
读书专栏
厦大EMBA读书会
厦大EMBA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