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下去,到地里去,到希望的田野种菜去;到山村去,到深林去,到久违的溪边吸氧去;吃河鲜去,尝野菜去,到原乡的炕头听雨去;坐爬犁去,赏民俗去,到古老的村落温史去。
乡土吉林,这片肥沃的黑土,予我收获,慰君乡愁。
用绿色发展去治疗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不能承受之痛,用美丽事业帮助乡村共享时代赋予的财富,用幸福产业去唤醒渴望乡土慰藉的城市人干涸的记忆——这是吉林乡村旅游的愿景,是吉林旅游要挑起的担当。
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也是我省旅游发展的改革年。今年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将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摆上日程,吉林旅游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性机遇。作为大众旅游时代重要分支的乡村旅游不但提供了度假、养生等常态旅游资源,还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推手。今天,在这个需要城市反哺乡村的时代,乡村反而成了城里人休憩的港湾。去年全域旅游引爆全国后,我省19个市、县成为国家前两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吉林、通化、白山、延边、长白山等地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各地党委、政府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帮助村民靠幸福的旅游产业捧上致富“金饭碗”成为接地气的民生实事。全域旅游战略使旅游不再只是旅游部门或者是政府单方的投资与推动,域内,尤其是乡村的老百姓从被动员到主动参与,热情高涨。
千万年来,自然赐予吉林的资源滋养了黑土地上的生灵万物;数百年来,吉林的林海田园给了无数闯关东者安家立命的发展空间。如何保持自然馈赠的原生态,又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并同时带动村里人走向共同富裕,吉林乡村旅游进行了艰难而有效地探索。
第一乐章:政策规划篇
高位谋划乡村旅游扶贫新路
延边州和龙市有一个名声在外的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是州内为数不多的全部由朝鲜族构成的村落,已有多年的历史,保存了非常完整的朝鲜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过去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田生活,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如今依托于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民俗旅游项目,开办了朝鲜族特色餐馆、家庭旅馆、民俗展览馆,建设停车场、购物店、旅游厕所等,成为集旅游、休闲、体验、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朝鲜族民俗村!民俗村的村长玄元极介绍道,明年村里要建水上舞台,表演大型剧阿里郎及其它传统歌舞,“现在延边地区还没有水上舞台,我们的水上舞台将集合灯光、喷泉、大屏幕,能满足0人左右同时观赏!水上舞台建成后,可每人日增收七八百元!”近年来,金达莱民俗村坚持整合扶贫、交通、国土、旅游、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开展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及能力扶贫等工作,将原来的贫困村建成了3A级乡村旅游景区,当地贫困群众依托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以环保的方式实现致富增收,乡村旅游,成为打造幸福吉林的美丽引擎。
规划长远授人以渔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星罗棋布于吉林大地上的许多乡村,都有可能因为历史、资源、地理位置等原因成为旅游大棋布局的重要眼位,如何下活这盘棋,首先要以宽视野、高站位、大手笔谋划发展大势,有了源头活水,才能放手养鱼,放眼未来。
经多年实践,我省乡村旅游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年,省旅游局、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年,省农委、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年起,为打造我省乡村旅游品牌,省旅游局与省住建厅共同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9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3个。
过去的一年,在旅游扶贫方面,省旅发委在省委年终考核中成绩优秀,年,按照《吉林省旅游局脱贫攻坚包保帮扶工作规划》,省旅发委在旅游扶贫方面输血、造血双管齐下,输血方面,与民盟吉林省委共同开展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物价值3万元;组织机关干部对台风受灾村进行捐款救助。造血行动虽然见效慢,但真正治本,贫困村民受益最深。当年共安排专项资金万元支持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培训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余人次;选派驻村书记,建立结对帮扶台账和信息卡。对口扶贫的勇新村村集体收入增加17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元,74户人全部脱贫……在很多村屯,都有各基层县市旅游局负责人去当驻村副书记贴身帮扶。
旅游扶贫是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其中,完善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是关键。近两年,省旅发委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交通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年来,省旅发委争取各类资金超过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补助。同时,与省农委配合,加大旅游厕所向农村延伸,提升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区服务水平。
为加强旅游扶贫规划引领,去年,省旅发委帮助和龙市光东村、靖宇县龙水镇龙东村、龙井市白金乡勇新村等重点扶持对象编制完成了旅游规划。编制了《白山市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加强旅游扶贫规划引领给贫困村指引了方向,让更多的乡村看到旅游兴业的曙光。
旅游大集扶贫惠民铺平“田园牧歌式发展路”
如何让村民和资源走出去,把市场和游客请进来?旅游大集这种开放的展示舞台应运而生。近年来,长春、辽源、通化、延边等地区都深入开展了“旅游大集进乡村”系列扶贫惠民活动,“旅游大集”一路奔跑,更多的吉林人走进乡村,给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更多的村民收获了实惠,在摸石头过河中找到田园牧歌式的发展新思路!
6月30日-7月2日,第二届四平旅游大集热闹非凡,“大众参与,旅游惠民”,集中推介展示了线路、特产、美食等惠民旅游产品,让当地人和游人乐享四平旅游发展成果。现场设了40个展位:旅行社线路销售区、旅游景区形象宣传展示区、旅游企业洽谈交流区、旅游商品交易区、旅游特色餐饮区、文化活动演绎台、旅游政策咨询台等。“四平巧姐”手工制品展位前惹得不少人前来驻足拍照:草编水果篮、草帽、各种手工编制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地道的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正红旗烧鸽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鸿景清真美食……好多人尽尝美食,赏罢民俗产品后,还现场预订了优惠多多的乡村游套餐,有的年轻人还给父母选择了中意的乡村游线路。通过“旅游大集进乡村”系列扶贫惠民活动,我省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1%和42%,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提起年乡村旅游规划,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说,今年我们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省开展乡村旅游调研工作,摸清资源底数,提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布局,确定重点任务,完善推进措施,召开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现场会,探索吉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创新产品开发,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以特色小镇、古村落、现代农业庄园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一批融合型、交通型、景区带动型、民族特色型、传统村落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拒绝“千村一面”的简单复制,支持发展较好的村镇建设完善厕所、公路标识、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三是实施标准化工程,抓好现有乡村旅游点的提档升级,推行“六小”(停车场、咨询点、站牌、标识、购物店、卫生站)标准,实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一整”(整治院落)和后备箱工程(把土特产装满后备箱),开展乡村旅馆(民宿)评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样板。
第二乐章:示范带动篇
多管齐下助旅游扶贫驶入快车道
旅游扶贫通过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让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脱贫成本低、效果快,想把乡村旅游扶贫大戏唱好,还得发动当地能人带个好头。
能人带户:培育一亩园超过十亩田
“几年前,我穿二三十元钱的鞋出差,到了目的地,鞋底都掉下来了,特别狼狈。当时没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开上车。”吉林绿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辉如今身家雄厚,但她的理想之一仍是更多的农民像她一样,通过努力过上好日子。这位出生在长春市双阳区双营子回族乡的大姐,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可再好的手,种一垧大苞米,也不如扣一亩大棚种菜赚的多。”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从“靠天吃饭”到创业致富,李耀辉在“无山无水”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注册了公司,建立了生态农场,创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绿屋”温室大棚,开发了自己名字当品牌的煎饼。8月15日,李大姐带记者参观她的农场,讲述自己的创业史。“绿屋”,其实就是一个改造的大棚管理房,别人放锹镐和农具的地方,在她手里变成了小二层楼。走进生态农场,一个个大棚像一列列火车,车头就是翠绿色圆拱形的小阁楼,由钢架和单透光玻璃等新兴材料组合而成。来“绿屋”,吃饭住宿娱乐一勺烩,功能多,价格合理,供不应求,几乎天天客满。现在,绿屋公司已经成为一个融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独特产业,被当地政府确定为特色产业典型代表。
景区带村:冬来一场雪年入十万元
吉林市乌拉街镇韩屯村毗邻著名的雾凇岛,随着吉林冰雪旅游的名扬中外,冬日来这个松花江畔小村庄的游客呈爆发式增长,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在政府和旅游局的大力引导下,村民们再冷的天也不“猫冬”了,冰雪大世界、农家乐、取暖小屋等借力冰雪的服务项目丰富了游客的行程,白雪在这里变成了“真金白银”。韩屯村里的农家乐各具特色,瓜尔佳满族大院的经营者赵大姐是最先一批经营农家乐的人。从年就开店,提供吃住、包车、接机一条龙服务。灶上是正宗的东北农家菜:土豆干、小笨鸡、松花江鲤鱼。睡的是东北火炕。可别小看这火炕,很多人来,就是要体验一下这硬梆梆的大炕。以前靠种地,土里刨食一年收入顶多挣一两万元,现在开民宿一年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韩屯村书记胡彦喜滋滋地介绍:现在韩屯村的农家乐是86家,日接待能力1万人。冬季旅游旺季时,平均一个农家乐能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到年,雾凇岛上的曾通、韩屯村已发展农家乐家,床位近万张。年冬季,雾凇岛接待游客55万人次,比年增长了57%;旅游收入万元。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合作社+农户:盛世桃源文化自信古老乡村慕名者多
在抚松县漫江镇南侧2.5公里的丛林中,座落着一个完全由木头建成的小村:木刻楞房、木墙、木瓦、木烟囱、木碗、木头花盆……相传三百多年前,康熙派人勘查长白山祭祖之路,“垒石聊记登山路,留得桃源好再寻”,有了这个村的雏形。70多年前,锦江木屋村形成规模。现在村里搞了两个合作社,带动全村一起致富。餐饮合作社主打的是农家乐特色餐饮,文化展示合作社向游客再现丰富的关东民俗文化。据镇书记白金华介绍,有的老弱病残村民靠出租老房一年就能挣一两万,而且自己当“庄主”,旅游文化扶贫带来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别看村里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但历史留给这处盛世桃源的文化遗产让小村自信满满。
地产大豆,长白山泉水,纯手工慢工细活,免费喝香浓豆浆……孟凡荣大姐两口子家的豆腐坊是木屋村的招牌体验点之一。孟大姐今年五十整,坐在炕沿上数说旅游给村里带来的好处:“嫁到这里26年了,当年上山挑一挑子水得半个钟头,累得我都哭了,现在可好了,道也修了,(自来)水也来了。现在我一天做一板豆腐,给游客们演示咱们东北的文化,一年就能挣两万元。”孟大姐还是个追星族,常在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