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慢专栏此生,漫长的光阴里,唯有龙

江南四百八十寺,

一壶龙井烟雨中。

于若瀛

《弗告堂集.龙井茶歌》

梵七七|慢旅专栏作者

设计师、瑜伽修行者。慢旅网创始人。喜欢慢节奏旅行,深度体验当地生活,享受旅行的过程,不在乎目的地与结果。三年来行走东南亚、南亚,对焦民俗、文化。《慢游南亚天》正在连载中。新浪微博

人字拖公主梵七七

图文|梵七七

?慢旅专栏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故乡在江南。每到春花盛绽之时,总有茶事。

清明、谷雨,茶山上攒动着茶人辛劳的背影。他们大多数是女性,头戴斗笠,素手翻飞,碧绿的嫩叶飞入竹篓。一位茶人一天12小时的劳作,不过采得3-7斤茶青。采下的茶青送到炒茶人手中,经过铁手翻炒三次,5斤才出1斤。

明前的头茶,一旗一枪,色泽嫩黄,形如雀舌,动辄上万,“三咽不忍漱”又有何出奇。可是,路边茶农随手泡出几十元的雨前茶,递到你的面前,依然能带来味蕾的惊喜,这便是一方水土的神奇了。

龙井

长江沿岸这个纬度上,好喝的绿茶很多,唯有龙井茶在历史上留下独特的名声,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的名声并不止于茶汤本身。炒茶的香气,二十米外都清晰可辨,不管走到哪里,这个气味像一根线,一头连着味蕾,一头连着故乡的风景画。它的珍贵,是依附于绵延数十里的西湖风光的,没有西湖,也许便没有龙井茶。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泉。杭州有三大名泉:虎跑、龙井、玉泉,龙井排第二。西湖西侧石峰山下,原有一圆形泉池称为龙泓,晋代得道仙翁葛洪曾在此取水炼丹。此泉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通往大海,井中有龙,后世称为龙井。

龙井寺旧址

龙泓上原有龙井寺,找了许久却没找到。一问当地姐妹,才知道文革时已被毁掉了。现遗址上重建龙井问茶,改了茶室,小小的四合院,右阁上有匾额名“清虚静泰”,左边则名“翠秀堂”。

秦观《游龙井记》: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可见有“龙”是真的。

站在龙井边,凉风入骨,鸢尾花轻轻摆动,真有一股藏龙卧虎之气在袍袖中涌动,近年有人在泉上铸一石龙盖住泉眼,泉水滴答如龙涎。

有人说,龙井泉的水,表层是地面水,下层是地下水,由于比重不同,用棒搅动,水面上会行程一圈分水线,当地下水重新沉入井底,水线会渐渐消失。我没有考证过这样的说法,因为面对一泓见底清泉,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伸手玷污它的。

沏茶若是没有用这三大名泉的水,确有些暴殄天物,白白辜负了茶人一片苦心。

但是,这样的好茶,被文人骚客发现并歌颂的时间并不算早。龙井茶的历史上,第一个记录龙井茶的人是虞集,他在《游龙井》中写道: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嶦葡下,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峟。烹煎黄金芽,不取雨谷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在此之前,唐代陆羽《茶经》只记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而至宋代,吴自《梦粱录》也只记“宝云茶”、“香林茶”和“白云茶”之名,可见,宋以前的龙井茶,正如无人赏识的空谷幽兰,是真正的小众佳茗。

狮峰龙井

那么,到底是谁为龙井茶圈点了那最绚烂的一笔?

带着这个疑问,行走在碧树葱茏的龙井路,我去寻找乾隆钦点的那十八棵御茶树。

老龙井御茶园,在狮峰山脚下,园内有十八棵御茶树,老龙井、宋广福院、宋梅、九溪源、胡公亭、辩才塔等遗迹。再往深处走,有一处小瀑,旁有石碑,为九溪源,水至清,无鱼。在往上走有座胡公庙,祭奠北宋清官胡则,庙前有红烛,无僧道。

宋广福院

胡公庙

归隐桥

曾有民间传说,这十八棵茶树最早是一批野生茶树,经过茶农培育、分种,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龙井茶园。但是,龙井茶树不如云南大叶茶那么长寿,其寿命最多不超过年,因此我们看到的这十八棵茶树,很可能已经是乾隆皇帝喝过的那些茶树的曾曾孙。

十八棵御茶树

据考证,狮峰山的第一批龙井茶是北宋年间(公元年)由辩才法师开种的。明代以前,为方便运输,宫廷贡茶多被压制成团茶,这种工艺并不适合娇嫩的龙井茶。到了元代,西湖的茶农开始变革龙井茶的工艺流程,变团茶为扁形散茶,才开启了龙井茶的香气之旅。

还有另一种说法——北宋苏轼在杭州任知事时曾考察西湖种茶历史,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找到证据,新昌县的大佛龙井或将成为龙井之源。

九溪源

狮峰山

乾隆皇帝下江南,便是在老龙井的胡公庙接的驾。江南的茶香、碧绿的山色、茶女采茶的风姿,都令他流连忘返。无奈太后称病,急急返回宫中,献上龙井茶,太后闻见香气扑鼻,心情愉,连病都不药而愈了。自此,这十八棵茶树便姓了“御”。上自宫廷,下自民间,品龙井茶香成了时尚。或许,这位文艺皇帝在喝茶的时候,也会像我一样,怀念起西湖的美景来。

清代以后,龙井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狮峰山、龙井路、云栖、虎跑、梅家坞)五个品类。在狮峰山一带的龙井茶保护基地,已有茶园八百余亩,所种茶叶名为狮峰龙井,是公认所有龙井茶中血统最纯正的茶种。经过多年的开枝散叶,龙井茶种已经遍布浙江省各地,钱塘龙井(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和越州龙井(绍兴、新昌)也被粗归为龙井茶了,这两类龙井在汤色与口感上难分伯仲,唯有香气略逊一筹。

但是,正宗西湖龙井产量实在是太低太低,只占市面上龙井茶的10%左右,不是“特供”出去,便是被当地识货的老茶客自行消化了。这几年龙井价格炒得很高,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茶农到别处去收茶青,在自家院子里炒制成茶。旅游景区沿路叫卖的,很可能便是这种“西湖龙井”。

如今这十八棵古茶树已经退休,在大理石的围栏的保护下,安静地供游人凭吊。至于茶树所产的御茶去了哪里,我想依然在京城那些深宅大院之中吧。

前年在陌生的国度辗转,全靠一小包绿茶陪我一走万里。只因有茶,偌长的旅途中,便有了家舍的安心。他乡气味陌生的水,加几片绿色的叶子,也能依稀品出属于故乡的甘冽。只因有茶,多少次异乡客寻香而来,邀我加入他们的派对,只为尝一尝来自中国的“绿茶皇后”,每一张肤色各异的面孔上,都浮现出惊奇与笑意。

我依然记得,暴雨淋漓的ABC环线,徒步了三天,浑身湿透。坐在炉火边问店家要壶开水,冲一泡滚烫的绿茶,那一抹绿色香气,冲破疲惫与阴冷,如云开雾散,我的感觉,我的生命力,都被它一一唤醒,那是幸福得想掉眼泪的时刻。在蔬菜匮乏、三餐不定的青藏高原上,终日靠压缩饼干、辣椒和风干牦牛肉过日子,每天一小壶绿茶,珍重啜饮,竟远离了高原反应和嘴角溃烂。

一片茶叶,经历酷暑与严冬的蛰伏,将肉身完全地奉献。这时令之物越冬而来,带着春天最值得的等待,留给品茶的人,只有这样短短一个月。采摘完毕的茶树,会被电锯修葺推平,露出光秃秃的树枝,生病的茶树则被连根拔起焚毁。满地的落叶在作无声告别,意味着一年的茶事收尾,纵比不上落花的艳丽凄婉,也是一种完成使命的朴素壮阔。

我的朋友胡师兄是位痴心茶人,幸运的是他在三天竺有一间小小的茶舍,做着一份世界上最浪漫的工作——品茶。志趣相投的朋友围炉夜话,总能听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一次他对我说:

“我曾有过一个美国朋友,也喜欢慢慢地旅行,在每一个地方都住很久。他后来得了脑肿瘤,住灵隐附近疗养,经常在我这里喝茶。后来他来跟我告别,说病情复发,不得不回美国去。他说,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跟我喝茶。

我当时开玩笑说,把你的杯子留下,以后如果有个美国的小男孩,用这个杯子讨茶喝,我就知道那是你。他走了以后,我的眼泪一直流下来、流下来。不久他就去世了。我们再也没有见面。”

一份超越生死的约定,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冰冷可怖,淡淡的叙述,却有一种期待重逢的欢喜在里面。

茶喝完了,还可以数着日子,长久等待下一年的春天。

不知那煎茶的素手,何日能再次相逢?

?慢生活,慢旅行?

慢旅|manlver

?分享?若您觉得文章不错,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回本文最上方标题处,找右侧蓝色小字“”点击订阅。

?更多?回复“暗号”查看全部检索暗号

?微博?

慢旅ManTravel

?投稿及商务合作?manlver

.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白癜风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ly/52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