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选摘,一起读
《中国茶文化》选摘
历史上,中国人饮茶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发掘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中国人不喜欢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白天把自己变成一架机器,晚间再寻找纯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馅、面包,半生不熟吃进肚去了事,讲营养而不论品味,中国人是不习惯的。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中渗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像茶文化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与形式,也并非很多。所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枝奇葩,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只是点茶技法,而是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是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着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着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讲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角度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的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含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
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生。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各种茶仪、茶礼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各种内容,才是完整的中国茶文化。它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门类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结合。比如,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高深的道理,在哲学家那里,是靠纯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过练功、静坐中用头脑的意念来体会。但到茶圣陆羽那里,却是用一只风炉,一只茶釜。不仅在炉上筑了代表水、火、风的坎卦、离卦、巽卦八卦图样,而且通过炉中的火、地下的风、釜中的水和整个煮茶过程,让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协调的道理。细致地观察茶在烹煮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通过那沫饽的形状,茶与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滚浪涌与升华蒸腾,能体会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学家、政治家是通过读书、作诗、思想斗争来增进自己的修养,而茶人们则要求在饮茶过程中,通过茶对精神的作用,求得内心的沉静。即使在民间,亲朋至,献上一杯好茶,也比说无数恭维的话语更显得真诚。所以,中国茶文化是以物质为媒介来达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国茶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两晋南北朝时,茶人把这种文化当作对抗奢靡之风的手段,以茶养廉。盛唐之世,朝廷科举把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兴,发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兴起,又出现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大夫的茶风也走向狭小的茶寮、书室。而当封建社会彻底瓦解之后,中国茶文化又广泛走向民间,走向人民大众之中。因此,中国茶文化研究不应该是简单的“翻古董”,而应该在吸取传统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有所创造。近年来,无论在大陆还是海外华人中间,茶事频兴,这是好兆头。中国茶文化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应,使老树开出新花,这才符合这门学科固有的特征。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现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闲避世之举,或者清末茶馆里斗蛐蛐的八旗子弟、遗老遗少。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廉、守正,士人皆以俭朴为美德。东汉人宋弘家无资产,所得租俸分赡九族,时以清行著称。宣秉分田地于贫者,以俸禄收养亲族,而自己无石米之储。王良为官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鲍恢过其家,见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归。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官吏是少数,王公贵族也很奢侈,但整个社会风气仍以清俭为美。汉末与三国虽门阀日显,但尚未尽失两汉之风。故曹操虽有铜雀歌舞,仍要做出点节俭的姿态,“亲耕籍田”,并临逝遗言:以时服入殓,墓中不藏珍宝。
两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晋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谓石、何、裴、卫、荀、王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晋书》卷三十三载,何曾性奢,“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天的饮费可达一万钱,还说没什么可吃的,无法下筷子。何曾之子何劭更胜乃父,一天的膳费达两万。石崇为巨富,庖膳必穷水陆之珍,以锦为障,以蜡为薪,厕所都要站十几个侍女,上一趟厕所就要换一套衣服。贵族子弟,闲得无可奈何,以赌博为事,一掷百万为输赢。玩够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贾竖皆厌粱肉”。东晋南北朝继承了这种风气。南朝梁武帝号称“节俭”,其弟萧弘却奢侈无度。有人告发萧弘藏着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乱,亲自去检查,看到库内皆珍宝绮罗,还有三十间专门用来储存钱币,共有钱三亿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经》和《晋书》都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常欲到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见叔叔无所准备,便自作主张准备了一桌十来个人的酒馔。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慢怠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馔搬上来。当侄子的本来想叔叔会夸他会办事,谁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增添什么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这样讲奢侈,玷污我清操绝俗的素业!”于是当下把侄儿打了四十大板。陆纳,字祖言,《晋书》有传。其父陆玩即以蔑视权贵著称,号称“雅量宏远”,虽登公辅,而交友多布衣。陆纳继承乃父之风,他做吴兴太守时不肯受俸禄,后拜左尚书,朝廷召还,家人问要装几船东西走,陆纳让家奴装点路上吃的粮食即可。及船发,“止有被袱而已,其余并封以还官”。可见,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高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这在当时崇尚奢侈的情况下很难得。
与陆纳同时代还有个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桓温既是个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又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物。他曾率兵伐蜀,灭成汉,因而威名大振,欲窥视朝廷。不过,在提倡节俭这一点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他问陆纳能饮多少酒,陆纳说只可饮二升。桓温说:我也不过三升酒,十来块肉罢了。桓温的饮茶也是为表示节俭的。
南北朝时,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俭朴。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齐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多麻烦百姓,灵位上千万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俭朴的好风气。这在帝王中也算难得。以茶为祭品大约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当此之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宋以前,茶文化几乎是上层人物的专利。至于民间,虽然也饮茶,与文化几乎是不沾边的。宋代城市集镇大兴,市民成为一个很大的阶层。唐代的长安,居民大多为官员、士兵、文人以及为上层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业仅限于东西两市。宋代开封,三鼓以后仍夜市不禁,商贸地点也不再受划定的市场局限。各行业分布各街市,交易动辄数百千万。耍闹之地,交易通宵不绝。商贾所聚,要求有休息、饮宴、娱乐的场所
END
来源网络,如因内容、图片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或作删除处理。
推文精选:
最美茶音乐三分钟记住中国茶叶简史茶书精选:爱茶茶书精选:茶里光阴:二十四节气茶明前茶,你品的是什么普洱茶百科:普洱茶饼为什么是g?三分钟明白机制西湖龙井茶工艺听岁的长寿老人讲喝茶养生之道爱茶人的圣经:《四库全书》茶书八种茶书推荐:大观茶论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茶桌礼仪知多少……茶经的爆款人气王版本推荐红茶的秘籍,搜罗完成茶书精选:茶艺师考试教材评茶员/师考试培训教材总览白茶类书单茶艺茶席设计书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