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风雅
文丨佚名来源丨贵州新目标你知道吗?贵阳曾经是一个风雅的城市提起贵阳,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词:凉爽、休闲、市井……但肯定没有“风雅”二字。说到“风雅”,我们一般只会联想到江南。
但从前,贵阳其实也是一个风雅的城市。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年),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文教兴盛,这座城市也慢慢有了文采。从明代那些风景,我们似乎可以追寻到当年这座城市的如诗岁月。
明代,有“贵阳八景”之说,但嘉靖《贵州通志》只留下“七景”,万历《贵州通志》则有“十景”之说。无论“八景”还是“十景”,从那些风景的选择与命名,都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这个城市的文采风流。
-铜鼓遗爱-
今天的仙人洞。半山有洞,声如铜鼓,相传诸葛亮藏铜鼓于此。仙人洞现在依然是贵阳市内的风景点,山腰建有三官殿,半山有来仙洞。
-狮峰将台-
今天的贵阳花果园狮峰路。传说洪武初年,总兵官傅有德筑台于山上阅兵。解放初期修路,山被劈腰斩断,将台已经不存。从这张老照片,依稀可见当年的景色。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城市繁华中心居住区。
-鸦关使节-
今天的小关。史书形容“群山环叠、中惟一径可守,洪武间贵阳属四川布政司,故驿道经焉,贵阳八景曰‘鸦关使节’。”今天的鸦关早已不存,从这张老照片,大致可以想象当年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
-龙井秋阴-
大致在今天的公园北路与喷水池北门桥之间。龙井水从石缝中渗出,清冽味甘,胜于别的井,又名一品泉。龙井巷口到北门桥之间的街道被称为“一品坊”,贵阳传统名菜“一品锅”即出于此。龙井是北门附近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井上有龙王庙,又有桥横跨贯城河。这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从龙井挑水出来的人们。
-灵泉映月-
灵泉在大兴寺内,泉水清澈,月亮出来的时候泉中可见倒影。大兴寺是贵阳最早的佛教禅院,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改名大兴寺。民国5年设贵州省立初级师范学校附小于内。抗战时期,大兴寺被三青团贵州支部占用,解放后成为百货大楼的一部分。
-圣水流云-
圣泉又名百盈泉,是涨缩泉,每日涨缩百多次,历数百年而不减。镇远侯顾成在泉上建池,池上又建了一个亭子。池子中间放了块石头,可以很直观欣赏泉水的涨落。亭子旁有观音堂,供人游玩。年,市政府拨款重修,辟为旅游景点。
-虹桥春涨-
虹桥即今天的南明桥,该桥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年,由镇远侯顾成主持修建。民国杨森主政时期,南门桥改名“中正桥”。民国37年(年),市政部门对桥进行改扩建。还未完工,贵阳就解放了。贵阳市人民政府继续将此桥修完。
-东山胜概-
万历年间,御史马呈图建空中楼阁,后来御史陈郊增修,东山胜概得名于此。从明正德中参议蔡潮建澄江楼、川上亭以来,三百余年间山上陆续矗立东山寺、大观楼、双峰阁、崇仙宫、文昌阁、魁星楼、武侯祠、真武殿等寺观祠宇,朱楹画栋,鳞次栉比。现在东山还剩一个山顶可供游玩,新建栖霞寺,依山势而建,另有一番趣味。
-藏甲遗踪-
今天的博爱路六洞街。当时这里是城内寺庙聚集处,藏甲岩在隅永寺下,俗名鬼王洞。汉代有个叫王志的人,英武过人而相貌丑陋,军中呼为“鬼头”,官至校尉。跟随诸葛亮南征擒获雍闿,过贵阳时在这个洞里藏甲镇服百夷。故老相传有人秉烛入洞,想把盔甲盗走,大量蝙蝠出来把烛火扑灭,岩中“啾啾”有声,这个人就被吓走了。今天的藏甲岩已经不见,人们更多记住的是这个地方诞生了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
-贵竹清风-
明万历时贵阳人周文化有《贵竹清风》诗曰:“看竹黔山自面阳,怀风不是染三湘。映窗半启啼斑鸠,结实全宜待彩凰。良友入交清绝俗,此君常在推非狂。纵无宝贵如千亩,不共儿花媚碟廊。”描绘的正是当年北门外竹林景色,今天早已看不到了。说起来,贵阳得名“筑”,还真与“竹子”有关,过去的贵阳竹林丛生,五代至北宋初,贵阳名为“黑羊箐”,“箐”就是山间竹林的意思,“筑”“竹”同音,贵阳简称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好多朋友可能要问,明代贵阳十景为哪样没有今天贵阳的地标甲秀楼,那是因为当时甲秀楼还没修呢。
到了清代,明代的“贵阳十景”有的已经消失或改观,到清末时又形成一套新的“贵阳八景”:贵山挺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风台踏草、南峰脱颖、栖霞上月、浪拥金鳌、龙洞钟声。
历经几百年,虽然这些景点因多种原因消失了,或者保留至今的已非原貌,但仅仅从这些名字我们似乎就能联想到当年的盛景。短短四个字,就可以让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还自带故事背景,真正是风雅之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