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建设
(一)、园林绿化
年(宣统二年),开始建设龙井商埠公园(现文化广场),占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到年6月,在公园内栽植花草树木,建有莲花池、赏莲池、石泉、石凳、观行桥、鸟房、动物笼舍、并建有运动场。同年8月,被洪水冲毁。
年,吉兴村王左臣、王左明、王选臣三家,在城西北海兰江边,栽植杨树株、柳树株,形成绿化面积达6万平方米。年9月,将此绿地划归吉兴村政府管理。年10月,由龙井镇人民公社管理。由于防护林地树木高大、茂密、僻静,不少青年男女前来谈情说爱,故称“恋爱公园”。年至年,将老树全部砍掉,并动员全镇群众栽种13万平方米的杨树。年,移交龙井城建管理所负责管理。
(二)市政建设
道路:
据史料记载,年,龙井市区有四条路;
龙井街—横贯龙井中央,解放前称“驿通路”,建国后称“团结路”,年更名为龙井街。南起六道河路,北至龙井火车站,全长米宽12米,铺柏油路面,系龙井商业、文化、卫生、交通中心。
建设街—位于龙井街西侧,解放前称“大通路”。建国后称“建设路”,年改称建设街。南接六道河路,北至龙井火车站货物处,全长米,宽12.5米,砂石路面。
民声街—位于市区西部,南接六道河路,北至龙井粮库。解放前称“延平路”,建国后称“民主街”,年改称民生街。
吉安街—位于市区中部,龙井街东侧,南接六道河路,北接龙井东市场。解放前称“武安路”,建国后称“胜利路”。年改称吉安街。全长米,宽8米,沙石路面。政府大院位于该路的东侧。
排水:年(民国14年)前,城区排水主要靠明渠自然排放。年,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成立后埋设管径毫米、长米的排水管道,将污水直接排入六道河。年(民国十八年),城区内有4条明渠,分布在城南吉胜街、城北遂宁街、城西新安街、城东镇安街。明渠深1.5米,宽1米,总长米。大通路、延平路、吉胜街西侧用木板制成槽型暗沟,上面铺盖木板以便行人。居民区和沿街的排水,集中汇入4条明沟,尔后分别排入六道河和海兰江。沦陷时期,保留原有排水设施,将城东和城北2条沟渠改建成为石砌明沟,同时在六道河建设排水涵洞3处,在铁路沿线建设排水涵洞4处,使排水设施初具规模。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排涝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了雨水和污水排放问题。
防洪河堤:年前,六道河和海兰江两岸没有防洪河堤,江河两岸丛生榆树灌木。年开始,修筑六道河右侧防洪砌石河堤,底宽3米,顶宽2.5米,堤高1.5米,总长度为米,投资为19,日元。解放后,县政府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整修河堤,基本消除了水患。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