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文化遗产
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的她既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朋友们,这次旅程我们将从“吉林省”入手,感受一把以幽默风趣方言扬名的“黑土地”其他的农业文化魅力吧!
东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高句丽王陵
吉林集安的高句丽王陵,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是高句丽第19代永乐太王谈德的王陵。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经常在书上看到“高句丽”这个名字,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高句丽这个国家始建于公元前37年的汉元帝,隋炀帝曾经三次征伐高句丽而以失败告终,最后在唐朝时的公元年被灭亡,存在了年,也留下了一些古城遗址和墓葬群。高句丽最早的都城在高句丽县,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新宾县一带,后来于公元3年迁到了国内城,也就是今天吉林省集安市,总共在这里存在了多年。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高句丽的王城、贵族墓葬等遗迹,其中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两个都城,十二处王陵、二十多处贵族墓葬等。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存在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集安就做了年都城,其中将军坟就是高句丽国第二十代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采用一千多块花岗岩条石垒砌,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不远处的好太王陵,是长寿王父亲的陵墓,并立有好太王碑。高句丽王陵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古代历史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高句丽王陵于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满族的八大碗
满族八大碗,是满族特有菜种。它由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
《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最为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简史》记载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叶亭杂记》载,祭用必选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朝鲜族冷面
朝鲜族冷面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小吃。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冷面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因此,冷面不仅会在炎热的夏天出现在朝鲜族人民的餐桌上,其在寒冬腊月也丝毫不会缺席。
冷面,起源于高丽朝时期,已有多年的历史。朝鲜族冷面,是从十九世纪末随朝鲜族人口迁入传入中国,至今约有年,是我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处,邻近日本海。是我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浓郁的人文风情,使延边享誉中外。
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故冷面又名“长寿面”。更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在后来对冷面做了多方面的改良,有用多种中药熬制后兑冷面汤中。所以在夏季吃冷面,不仅清凉更有解暑作用。
朝鲜族冷面的起源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既具有朝鲜族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历史、民俗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松花湖浪木根雕
松花湖浪木根雕,是选用吉林省松花湖浪木制成的艺术品,是江城特有的根艺资源。早在三十年代,松花江上游拦江筑坝、修建电厂,致使松花湖水位上涨,沿江林木被浸入湖中,经过几十年湖水的浸蚀冲刷、日晒雨淋,剩下的便是精华了。被浸泡在水中的木材有的随波逐流,有的潜在湖底,还有的漂浮在水面或搁浅在沙滩上,就形成了今天的松花湖浪木。松花湖浪木可谓是江城除“东北三宝”之外的又一宝。松花湖浪木与普通的树根相比,它更多的是经过了大自然的雕琢、湖水的浸泡,坚硬如铁。其形状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有的像鸟类,有的似动物,有的如人形,这些材料造型奇特、形态各异。浪木根雕的特点就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天然成趣”。松花湖浪木根雕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大的高数米,在他们手中反复揣摩,选择确定造型,经过阴干、吹烤、油浸、上蜡、刨光等几道工序的精心雕琢,一件件艺术品变得惟妙惟肖。有的适合居室陈列,有的适合大厅摆设,创作选料讲究,外观光滑细腻,手感极好,色彩持久,富有力度,显得十分高贵典雅,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树皮画
吉林树皮画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特色工艺美术品。早在清朝时期,吉林就有用桦树皮为皇宫制作贡品的历史。到本世纪70年代,吉林的树皮画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树皮画又名“木画”,包括桦树皮画和银芝画,主产长春、吉林周边。受到很多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吉林树皮画有以下特点:一块树皮能揭很多层,具有很好的韧性,质地柔软光滑,易雕刻着色。桦树更容易剥皮,具有很好的韧性,质地柔软光滑,易雕刻着色,加工设计更得心应手,而且剥了皮后树不会枯死。一块桦树皮能揭很多层,层层剥离的桦树皮有的薄如纸张,有的厚如龟壳,经过剪、刻、雕、烫、画等多种艺术加工手法之后,立体感非常强,成画效果更逼真,外观呈现出多层次的浮雕状,集绘画、雕刻、剪贴于一体。吉林树皮画中的桦树皮画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通过精雕细刻便产生了设色典雅、雕刻精细的高浮雕效果的精美树皮画。银芝画又叫树鸡画。它以老牛干(硬木干上的寄生物)为主要制作原料,经过切片、搭配、粘贴,制成飞禽走兽银芝圆雕作品,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可摆挂陈设室内。
满族剪纸
东辽满族剪纸是东辽县重要的民间特色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品以粗犷、奔放见长,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古风,地域性民间艺术元素鲜明,满族民俗文化痕迹清晰,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作品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民间工艺品展出中获大奖,在全国工艺品展出中获最佳艺术奖,在墨西哥、北京、长春等国际、国内展出中荣获褒奖,共捧得30多个奖杯和证书。
7年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年东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的积极宣传扶植,东辽满族剪纸文化产业逐步扩大。东辽满族剪纸协会已经吸纳县内外剪纸艺人多名,每年可出10万多张剪纸作品,形成产值5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近20万元。除了开发精美剪纸册、精裱装饰品等高档产品外,还注重开发了剪纸书签、剪纸扑克、剪纸卡片等大众性产品,让东辽满族剪纸走进千家万户。《白崇仁满族剪纸》一书出版后,一版再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辽源市委、市政府去北京、香港等地招商把此书作为辽源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赠送给外地客商。特别是在年,“东辽满族剪纸”作品被确定为吉林省委办公厅的礼品馈赠国内外各界友人,还被吉林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筹委会确定为年上海世博会展品、世博园吉林馆的标志性装饰品和吉林代表团赠送给国内外代表团的礼品。
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延边苹果梨是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主栽的优良品种,原产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小箕村,已有多年历史。延边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延边苹果梨独有的风味,素有“北方梨之秀”美誉。
苹果梨特耐贮存,在普通菜窖中无伤害的果实可放至翌年5、6月份,而且色泽更加艳丽--金黄色衬托鲜红色晕,果肉更加脆嫩多汁、香甜味浓。单果平均重克,最大果在克以上,果肉细脆多汁、清香爽口、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1-13%。每克果肉中含多种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具有燥湿健脾、软化血管、和胃止呕止泻、消痰止咳等保健功能,被营养学家誉为“保健食品”、“功能食品”。
延边苹果梨文化特色与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内涵息息相关,有关苹果梨的历史传说、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近年来不断挖掘苹果梨文化,成功举办中国龙井“延边之春”苹果梨花节,已成为对外宣传延边的一张名片。
年龙井市被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2年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曾荣获农业部部优产品、吉林省名牌产品。延边苹果梨的主产区龙井市西郊有连绵20余千米的树龄达60多年的连片苹果梨园,被称为龙井万亩果园。年,延边苹果梨被列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
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柳河县,土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果园面积公顷。目前,柳河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带动农户余户,形成了柳河山葡萄种植产业带。
山葡萄满语称为“阿木鲁”,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葡萄品种。年,考古工作者在柳河罗通山古城遗址发现了已经炭化的山葡萄颗粒,是迄今为止的柳河山葡萄的最早例证。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今天,以柳河镇、驼腰岭镇、三源浦镇等乡镇为主的山葡萄种植园区,形成了新的农业景观带。柳河山葡萄种植过程中,全面实行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花保果、无公害生产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柳河山葡萄具有抗寒、高酸、低糖和营养丰富等优良性状,其果实为圆形或椭圆形、果穗完整,色泽纯正,香气浓郁,是极佳的葡萄品种和酿酒原料。柳河山葡萄从种植到加工做酒,具有浓郁的农耕民俗文化气息,逐渐形成了以喜庆团圆、绿色健康、休闲旅游为主的山葡萄民俗活动。
面对自然与社会变迁,柳河山葡萄产业将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差异化发展方向,稳步发展种植基地,扎实推进企业建设,传承提升栽植技术,挖掘推广传统文化,必将保护和发展好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年,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被列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源自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满族原著居民罗关瓜尔佳氏族传承的种植栽培系统。它座落在松花江畔,一座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中。明永乐六年()设置奇塔穆河卫,主要职责是征集粮食。清康熙四十五年()设立五官屯,作为皇粮贡米产地。现主产地在其塔木镇、莽卡乡和胡家乡。
五官屯地处松花江最平坦之岸,土黑而沃野千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正在“黄金水稻带”之上。五官屯的粳稻是自古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稻米品系,由古时洼地旱作发展到现在的水田生产,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誉为稻米中的极品”。古稻种子现仍大面积种植,自古沿用的东北传统的酸菜水育苗,防治苗期病害亦在当代进行实践。由贡米栽培而衍生出的渔猎、鹰猎、萨满、稻作、饮食文化,亦传承良好。
历经百年的沧桑,在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已在九台全域推广开来,为贡米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黄松甸灵芝
黄松甸灵芝,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特产,单个不连朵,菌盖比较圆正肥厚美观,棕褐色,边缘生长点和中心色泽一致,表面附着孢子粉,菌盖腹面淡黄色或乳白色,无划痕;菌柄粗壮,呈暗褐色,有光泽,无霉变,无疤痕,无病斑、虫蛀。
蛟河市黄松甸镇地貌类型受张广才岭与老爷岭走向控制,按其形态特点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和松花湖岸4种类型。以山地暗棕壤为主,土层薄,偏酸性,适合作为栽培灵芝的覆土材料。当地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寒冷,丘陵、半山区无霜期-天,年平均气温3.4℃,灵芝生长的季节5-9月有效积温在2℃-℃,年降水量-毫米,全年日照时数在-1小时。优质的土壤、独特的气候、丰富的原料和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黄松甸灵芝与其他产区的灵芝具有截然不同的性状和含量。
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黄松甸灵芝”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汪清黑木耳
汪清黑木耳耳片胶质厚,达1.3毫米,富弹性、半透明,耳片背面略呈灰黑色,水发性好,片大适度、均匀,耳瓣舒展少卷曲,无腐烂耳和流失耳,无异味。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位于北纬43度至44度之间,属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且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汪清县栽培黑木耳于年清同治年间开始,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5年以来,汪清县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
吉林煎粉
煎粉可以说是真正的吉林市特色小吃。煎粉始于吉林,早期传入长春,因此起初全东北也只有吉林、长春二地有此小吃。后辽宁省部分城市街边也有此小吃,不过称作为炒焖子。(炒焖子始于大连,也称作大连炒焖子,炒焖子跟炒粉大同小异)。煎粉在长春的叫法与吉林不同,在长春更多的人称呼为炒粉。
煎粉工艺简单,在家即可完成;淀粉和水按1:3的比例搅匀,稍微加点明矾和食盐,然后就倒到锅里不断的翻炒,这翻炒可是要注意火候,不能糊,等到淀粉结块就可拿出来晾凉备用。接下来在锅中加油,把刚才做的粉块切成方块,下锅煎,不用经常翻,当听见吱吱的声响,那香味也随之出来,等到粉块完全透明时就熟了。把它们盛到碗里,加凉开水,然后淋上芝麻酱、蒜末(一般是用水泡的蒜末,和芝麻酱加水一样是为了入味、更好地融入汤汁里)、精盐、少量的酱油和香菜,还可依你个人口味加醋和辣椒油等等。
对许多地道的吉林人来说,吉林煎粉,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在寒冷冬天,也愿意停下来点上一碗的美味。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指流传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等的长白山区满族群众的一种刺绣技艺,因绣于枕头两头而得名。满族枕头顶刺绣题材多样、色彩艳丽、造型独特、内容吉祥喜庆,有“现代艺术之母”的美誉,是研究当年婚嫁习俗、色彩习俗、信仰习俗等文化习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满族刺绣是在生活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人能够植棉、养蚕、织造绸缎之后产生的。17世纪初,明末时建州女真时代,妇女只能织造麻布,至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年(天命8年)才开始派人学习织造蟒缎褂子。《李朝实录》记载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穿有刺绣的“五彩龙纹”衣服。由于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等,使满族民间刺绣艺术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产生了光彩夺目的枕头顶刺绣艺术。
8年,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文化创意小组
诚挚感谢福建省龙岩市喜浪米业有限公司
文字/郭娟张雨欣
图片/林凤婷
排版/郑婧婷
校对修改/兰淼芳
指导老师/屈峰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