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作品面前,金农“书法以心为师”的思想得到了极为酣畅的发挥――也许是心情影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粗头乱服。
金农《新茶帖》
六安新茶,香味独绝,过承良遘,谢谢!敝乡龙井所产,今年雨水不时,产处希少,家中携蓄无多,比来饷饮过半,聊将余膭者奉赠,不足供品(自)也。沙壶亦是雅物,更见心赏不同,藉手缴还。采书数件,俟酬应。稍暇,即当请教耳。
君任学长兄执事。弟农手简。十九日。
梦里的金农时常回到清明前的钱塘,回到那片茶山龙井山。不过在乾隆十一年的烟雨蒙蒙三月,已是60老人的金农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除了几个叔伯兄弟,再无他人。他感慨万千,写了四首诗自贺己之60寿辰。清明前,他独自一人来到城东的梅坞,欣赏着龙井山风景,写下了《龙井山中信步有得,遂成四韵》:
撰杖信所在,南山游目新。
不然访泉窦,或者迂樵人
草媚青于发,松喧散若尘。
此心结元契,幽钥启仙真。
此时的金农,了然没有多余的杂念,游目所见的,一切都是青色的,充满生机盎然的南山,草,松,似乎打开了内心深处的幽钥,那种自以为“仙真”的心情跃然纸上。
六安新茶,香味独绝,过承良遘。从“六安新茶”可以得知,此札大约写于清明前后。六安别称“皋城”,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人杰地灵,“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兴“五教”,定“五礼”。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特意点出贾母和六安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也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
而据我所知,六安茶包括舒城的小兰花、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前两种是地域名茶,只有六安瓜片声名远播。还有一种叫“小岘春”也是六安茶,在金农的《茶事八韵》也提到:“何如小岘春,独饮通仙默。蓬莱肺渴尘,驱去若五贼”。明杨慎《艺林伐山》卷十五:“小岘山,在六安州。六安茶号小岘春。”方辅赠给金农的“六安新茶”或许就是这种叫小岘春的六安茶。
方辅和金农关系切密,方辅经营着一家墨店,也代销金农的字画。有一次,金农在木渎岩东草堂看见一副张萱画的《飞白竹》,金农用黄羊尾毛笔画了一副,专门寄给方辅,据他自己说,画的极为纵意幽妙。
敝乡龙井所产,今年雨水不时,产处希少,家中携蓄无多,比来饷饮过半,聊将余膭者奉赠,不足供品(自)也。此札风格比较特别,可见风格完全受书写者心情的影响。今年,由于雨水的关系,我的老家杭州龙井茶产量稀少,原来带来的茶叶也所剩无几了,好友赠给我的也没有多少了,看样子就断茶了。正是雪中送炭!因感谢方辅所赠的六安新茶,金农急着要告诉好友,收到了新茶,运笔迅疾,连绵不断,可以想见金农的心情有多少欣喜。
由此带来的是,一些点、横的组合、横弧显得格外蕴藉浑朴,一些短捺、横捺、横钩似乎在重压之下有向右上飞出的抗争之势。更为精彩的是,“敝乡龙井所产”在不经意中所流露的颜鲁公祭侄文稿的气韵来,在其它字的连接中也能看出这种风流潇洒。
沙壶亦是雅物,更见心赏不同,藉手缴还。好茶需要好壶来泡。我对信中的“沙壶”产生了兴趣。发现这是一种用沙和陶土烧制的壶。王统照的《号声·沉船》有一段话写到沙壶,“缺角的小木桌放在茅棚下荆棘编的栅门以内,放上一沙壶的山村白烧,一大包花生,两个粗磁酒杯”。文人好物,以雅为出,文人好雅,以別为豪。金农把玩着手中这把沙壶,甚是喜爱,不过喜欢归喜欢,可毕竟不是自己的,也准备归还。
采书数件,俟酬应。稍暇,即当请教耳。为了日后的应酬,金农这天买了几本书,等稍微闲暇点,即请教君任先生。金农写完“藉手缴还”,用笔在砚台上舔了舔墨,写下“采书”二字。如果仔细观察这件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书写现象,金农是在用隶法在作行书——字的点多尖锋重按,匆匆走过即想去完成下一横的横向开展,横画行笔充分,一波三折,一些短竖左弧,字形总体方扁。
羊真孔草已矣,书法以心为师。
昨日墨池干涸,重开花更淋漓。
四十岁的金农写下这首诗时,在他眼里,早已把传承“二王”衣钵的南朝羊欣、孔琳之列入过了时的昨日黄花,而他的心中重开之花更为纯粹、更为淋漓。
在这件作品面前,金农“书法以心为师”的思想得到了极为酣畅的发挥――也许是心情影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粗头乱服,“处”、“赠”等字显然不能算美,“雨水”比较古拙,还有“沙”、“雅物”的跳跃,最后两行的缠绕,以及在这种速度带来的枯湿对比,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
最后,“君任学长兄执事”,运笔连丝,字字相连,一气呵成。“事”的枯涩长笔不作放锋处理,而是恰到好处地嘎然而止。当我们了解金农产生“师心”书法理念的渊源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这也许受到清初遗老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勿”著名书论的影响,傅青主之所以会有这种论调,显然是对当时“赵董末流”的甜媚书风有很大关系。白谦慎先生在《傅山的世界》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傅山追求个性和自然,反对矫饰和谄媚的书法审美主张进行分析。傅山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可以说,对金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真性流行,不涉安排,处处平铺,方是自然,真规矩,脱入些方圆之迹,尚是典要安排,与变动周流之旨,还隔几重公案。①
所以,有关真性情、崇尚纯粹的文字在《冬心先生集》多有描述。比如:
先民有言曰:“同能不如独诣”,又曰:“众毁不如独赏”。独诣可求于己,独赏罕逢其人。
在金农看来,艺术非关“时流”。这种非关“时流”在这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是这种真率由于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有些凝滞,字内空间的紧缩也体现出内心的不安全感,字的左右倾侧,行距、字距的紧凑也显示了内心的动荡。
①傅山《霜红龛集》
年12月31日石榴花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