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选摘,一起读
《明代烹茶道》节选
在人类茶道文化史上,出现过两种茶叶烹饮方式:一种是煎茶法,一种是泡茶法。在唐代之前,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饮方式都属于煮茶法;唐代初期,煎茶法出现,将煮茶法程序化和艺术化,由此开启了中华茶道文化的宏伟篇章。宋代流行点茶道,从唐代煎茶法简化而来,属于泡茶法。明代烹饮法比较复杂,前期点茶、烹茶并行,中期烹茶法盛行,后期随着炒青绿茶和宜兴紫砂壶兴起,烹茶法逐渐为瀹茶法所取代。为了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作比较,我们将明代茶叶烹饮法统归为烹茶法。明代烹茶法是唐代煎茶法的延续,自明代以后,都属于泡茶法。
大家通常见到的紫砂壶冲泡法、盖碗冲泡法、玻璃杯冲泡法等,都属于泡茶法,也称冲瀹法。流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法,台湾地区的小壶冲泡法,也属于泡茶法。日本茶道(笔者注:特指抹茶道)在南宋时期从禅宗寺院传入日本,是宋代禅寺点茶礼法的简化,也属于泡茶法。至于日本煎茶道,目前全日本各煎茶道流派的烹饮方式均属于泡茶法,是从明清泡茶法发展而来,和中国唐宋时期的煎茶法没有关系。
两汉茶事
由目前搜集到的茶文化史料可知,茶叶最初是做药用以及食用的,也用于祭祀,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茶饮之事。关于饮茶起源,唐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文中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这里所说的“瀹蔬”就是煮菜汤的意思,是唐以前民间煮茶的一种方式。陆季疵即茶圣陆羽,季疵是他的字。宋人苏轼在《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中说“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就是根据皮日休这段文字来的。北宋人李觏《盱江集》里也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饮茶之风盛行于隋唐,这个说法是比较中肯的。
汉代已经出现煮饮法。汉代早期煮茶法很可能像煮蔬菜羹汤一样(笔者注:即上文说到的瀹蔬而啜者),采下新鲜茶叶,沸水烫过后直接放入釜中煮,然后调盐、添姜,甚至加入芝麻、橘皮、薄荷、茱萸、紫苏等调味品。每个地域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煮茶的方式也有差别。《桐君录》记载说:“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这里所说的“煎饮”,就是煮饮的意思。真香茗,是指不添加任何佐料的清饮法。晋·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最早的煮茶法是采下茶树鲜叶直接烹煮饮用。
茶饼制作方法大约也起源于此时。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广雅》文字记载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饼采用蒸青法,杀青以后把茶叶捣烂,用模具压成小饼,中间穿孔,烘干后用绳穿起来,便于运输和存放。如果茶叶粗老,就将捣烂的米膏和在茶汁里面,再压成茶饼。饮茶时先把茶饼用炭火炙烤过,用茶臼捣碎,再用碾子碾磨,然后煮饮。《广雅》是三国魏张揖所著,因其年代较早而常被人征引。汉代早期煮茶法,无论是用鲜叶还是茶饼,通常都要加佐料,如葱、姜、茱萸、橘皮等,并用盐来调味。这种煮茶方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依然有所保留。
《广雅》里记载的茶饼煮饮法其实就是陆羽《茶经》里所说的“痷茶法”,即后世所称的“冲瀹”法:先采茶叶制成茶饼,煮茶时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投入瓷器中,用葱、姜、橘皮作佐料,加入沸水冲瀹,芼过之后饮用,可以醒酒,使人不眠。当然,一般情况下仍然以煮茶法为主。
由此可见,中国人最早饮茶用煮茶法,可以用鲜叶,也可以用茶饼。这里所说的煮茶法是统称,也包括泡茶(痷茶)法和烹茶法。到了唐代,才出现了煎茶法。
六朝茶饮
汉魏六朝沿用汉代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必浑以烹之”,和普通煮蔬菜羹汤没有两样。早期煮茶、饮茶并没有专用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分而饮之。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的句子,鼎就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食器,可用来煮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清谈之风颇为兴盛,饮酒服药成为社会时尚,风靡于上层社会。而饮茶谈玄则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奢好。《南齐书·武帝本纪》中记载齐武帝萧赜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倡导节俭之风,齐武帝是第一人。又据《晋四王起事》记载:“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瓦盂茶汤,可以想见落难皇帝的艰苦生活了。
陆羽《茶经》曾引用《晋中兴书》文说: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前来造访。陆纳的侄子陆俶心里想:谢安是当今著名人物,却不见叔父置办酒席,仅仅准备了一些茶果而已。于是就私自置办了十几人的饭菜,以作招待。等谢安到了陆府,就把置办好的饭菜端了上来,山珍海错,醇酒佳肴,招待很周到。等到谢安走了以后,陆纳却斥责陆俶说:“你既然不能在学问和仕途上给我添点光彩,又怎么能让我的清誉受损呢?”于是责打了陆俶四十杖,以示警诫。
东晋杜育《荈赋》对当时的煮茶法作了形象描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对择水(挹彼清流)、选器(器择陶简)、酌茶(酌之以匏),都做了形象描绘。茶汤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焕然如冬天的积雪,美丽如春天的花朵。“酌之以匏”,是说用瓠瓢舀取茶汤,至于煮茶器具,也应该是用鼎或者釜吧?而饮茶则用“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茶瓯或茶碗。煮茶用末茶,即将茶饼炙烤碾磨成细碎茶末。煮茶时可能还用竹策搅动茶汤,以产生沫饽。关于沫饽,陆羽《茶经》里说:“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可见至少在晋代已具备了煎茶法雏形,只是尚未规范而已。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煮茶、煎茶、烹茶、泡茶是并存的,器具不精,茶叶不讲究。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煎茶法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状况才彻底改变。
END
来源网络,如因内容、图片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或作删除处理。
推文精选:
最美茶音乐三分钟记住中国茶叶简史茶书精选:爱茶茶书精选:茶里光阴:二十四节气茶明前茶,你品的是什么普洱茶百科:普洱茶饼为什么是g?三分钟明白机制西湖龙井茶工艺听岁的长寿老人讲喝茶养生之道爱茶人的圣经:《四库全书》茶书八种茶书推荐:大观茶论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茶桌礼仪知多少……茶经的爆款人气王版本推荐红茶的秘籍,搜罗完成茶书精选:茶艺师考试教材评茶员/师考试培训教材总览白茶类书单茶艺茶席设计书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