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乌海,乳名大海。山东茌平人,祖籍温陈顾庄村,文学爱好者,茌平区作协会员,肥城市作协会员,肥城市收藏家会员。医务工作者,爱好广泛且杂乱无章,虽海纳百川但終一事无成,只陋室自嘲尔。
乌海原创首发作品
龙眼井轶事
文/大海
在温陈街道南一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叫顾庄,全村人口人。村庄呈东西长方形,占地约亩,村中有顾、岳、白、张等姓,八成村民为乌姓。
村庄最前街有一个东西长约米的大坑,东低西高。
据老人们讲,长方形的大坑像一条龙,坑的东头大而深像龙头,坑边南北有两眼大井是龙眼,龙井前有两条小道自村中绵延纵深到地里是龙须。坑的西头是龙尾,每当黄河放水或雨季,坑中水大时漫过坑沿,流到小树林形成沼泽,植被茂盛明晃晃的一片,远看真像龙的尾巴,所以村民都称这个坑为龙坑。
龙井水甘甜清澈,百年不枯,村中百姓世代都是吃着龙井水长大的,老人们都说顾庄村是一个风水宝地。
龙井的北面原来是乌家祠堂,坐北朝南三间正房,迎门上方镶嵌一块《黄门故里》石匾,匾额的落款
右首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博平县事廖公讳赓融为
左首为:明礼科都给事中崇祀乡贤龙江乌公讳从善建
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三月吉旦
祠堂正房门悬挂“皇恩崇祀”木制盘龙金匾,祠堂内悬挂着“臣节师模”和“守贞大节”…等匾额。年后祠堂曾一度被改做顾庄村小学使用,年顾庄小学被拆迁。
有人问:乌姓是什么时候从博平迁来的呢?据老人讲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
博平不知哪个朝代来了一个小县官,只有十二岁。人们都称他为小老高,聪明伶俐、办事精灵,在博平一带民间流传了好多亲民爱民的小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小县官照例从县衙坐轿回家,每日都要经过乌府门前,他又不情愿得下轿步行而过。
因为乌府是乌从善的府邸。乌从善,字汝登,号龙江,明嘉靖年间甲辰科秦鸣雷榜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中。明嘉靖三十五年被奸臣严嵩陷害,罢官回家。乌从善从京城回到博平后,在博陵书院以讲学为事,布衣素食、出入徒步,居住在博平县城十字大街东南角(现为博平供销社)。
因乌从善曾是朝中大官,又有嘉靖皇帝御赐的碧色龙首,门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旧制规定县内官员经过乌府门邸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祖宗的规定是任何人都不敢破坏的。
师爷见小县官不高兴,眼珠一转,献上一计说:“县太爷何不给乌家找个好地方居住,老爷就不用天天下轿步行了?”小县官一听,高兴的一蹦说:“怎么给乌家人说呢?”师爷又说:“乌家房屋又破又旧、年久失修,地方又小,老老小小还有仆人,的确住不下了。县城东十里顾庄村是个好地方,给乌家盖个祠堂,再把附近的几十亩良田送给乌家”。小县官一听高兴的直拍手说:“好、好、好”。
正好乌家人也正为宅院狭小,田产不足犯愁。经小县官一说,也顺水推舟,送了一个大大的人情,全家老少就搬到了龙坑旁的顾庄村居住了!这一住就是三百多年,瓜锦繁衍十多代人。
我乌氏系出金天氏少昊,乌鸟氏主山林后为乌氏。皆以名儒为名,人才辈出,人们名其村庄为“孝友庄”表彰其屋为“清诒堂”。载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人物传。
注:潘维高——龙门所贡士,万历十年()任博平县令。(博平县志记载,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博平小县官)
高院墙轶事
口述:乌堂乌汝印
大海整理
根据民间传说,在鲁西大地,真正的土生土長的本土人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迁息而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的本地人没有了呢?
这要从很早以前说起,据说济南以西,平原茌平以南二十公里处有一个村庄。村的西北角有一处寺院,里面住了师徒两人,师父是个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整年大部分时间都山南海北的在外云游化缘,在家的时侯很少。
这日师父又要外出云游,时日不定,但与以前外出的心情大不一样,心情非常凝重。一再叮住小徒弟:“在我不在家的日子里,一定要紧闭山门不得外出,并一反常态的说千万千万不要施舍于人,反复叮咛。”小徒弟满口答应,让师父放心。
师父这一走就是大半年的时间了,小徒弟每天照常打扫门庭、关闭山门、练功诵经,谨遵师父教悔,不敢有半点马虎。
一日清早,起床后准备打扫山门,小徒弟一开寺门便倒进一个人来,吓了小徒弟一跳。这个人已是饿的晕死过去了,小徒弟不忍心这个人饿死,便将前天晚上喝剩下的一大碗小米稀饭喂了下去,把老师父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突然,可不得了了,每个小米粒瞬间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飞虫,从那人的鼻孔里钻了出来,像蚂蝗一样飞向了天空。遇见人和动物就钻入鼻孔,人和动物就必死无疑。原来那人是一个专门惨害人间的瘟神。
老师父在外掐指一算,知道家中出了大事。就运气用功,蹬风驾云赶了回来,结果还是晚了。瘟神是关不住了,只能救多少人算多少人吧。
老师父在临寺院旁的村寨,运用法力驻起了一道寨墙,还是挡不住飞虫的侵袭。后来老师父拿出了一个宝葫芦向寨墙上浇水,浇一圈墙起高三尺,飞虫也飞高三尺,老师运功再浇,一直浇到飞虫再也飞不过墙去了,老师父才筋疲力尽的放下了宝葫芦,瘫坐在地上。村里所有人的性命保住了,而村外边所有人都被瘟疫害死了。
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师父,百姓就给这个村起名叫高院墙了。
据当地老人讲,只有这个村的人才是本地本土的人。
此故事纯属于民间演义传说,没有实事依据,不过这个高院墙村确实存在。
《全球华人诗歌典藏文集》编辑部
总编:禾土
总编审:夜明珠
主编:七里河
副主编:如月钱娟
特约古诗词主编:如月钱娟马勇
特约新诗主编:林文高原
特约散文主编:王亚宁
特约小说主编:周家俊
编委会:七里河钱娟高原
林文王亚宁周家俊
签约诗人:林志生灼印门婆亚军
王占魁王瑞平钱娟陈文良
钱新荣刘辉张洪王家兴
高秀芹马晓峰周永沛夏敬菊
沈锦法江霄峰
签约作家:阿童木清心王亚宁施静云
李海涛施志刚吴绍楼
程新涛
特约主播:王彬彬
宣传部:陈文良(部长)
制作人:大海是故乡
投稿须知
一、作者自行校对文字、古诗检测合韵,拒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投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绝对禁止同题单独投稿,朋友圈发过的文字一律不收!作品一经刊发,平台不删稿。刊发10天后,浏览量不足者,平台有权不再制作你的后续文稿。
二、题材不限,诗歌(现代诗、古体诗词、散文诗)、散文、小说、随笔、游记、曲艺作品等。(杜绝网络拼凑整合文字)
三、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