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九成宫是什么昙花一现画中流传

之前我们介绍过清代袁耀的《茅店鸡声图》,提到袁耀有一个伯(叔)父袁江,两人代表了清代界画的最高成就。二人比较,又以袁江成就更高。今天我们就来看袁江的《骊山避暑图》。

此为全幅画面,从主题看,不是常见的文人山水画,左下有辕门,山间有高耸的宫殿,一层一层的台阶,华丽夺目的红柱、宫殿和蓝绿相间的顶部,都预示了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家气派。从绘画风格来看,宫殿和近石远山皆一丝不苟,这大约就是界画给人的震撼写实效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在左上角还有一座宫殿若隐若现,山间还有一座漂亮的廊桥。

宫殿近景。拉近来看,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宫殿,人物也不少。

他们在干什么呢,正中有人在指挥宫人干活,宫内有宫女妃娥,左侧似有贵人被簇拥而来。

金碧辉煌的大顶,应是唐代的风格,不避嫩绿,最高处为金顶。

细节处理十分到位,下面一重大殿上书“九成宫”。

九成宫是什么地方?很多练书法的人可能会先说出答案,他们大约都知道有一副著名的碑帖名《九成宫醴泉铭》,是魏征撰写、欧阳询手书并刻于石碑上。这里面的九成宫就是隋唐著名的离宫,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最早由隋文帝修建,名“仁寿宫”,后又于唐太宗即位后五年修复扩建,定名为“九成宫”。

九成就是九重,抑或九层,总之十分高大。高宗时期改名“万年宫”,后来又改回原名。但在后人眼里,九成宫本身并没有《九成宫醴泉铭》有名,可能是文章太长,人们又都专注于书法使然。会有许多人会在了解之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真的有这个宫殿啊。这篇碑文这样描述九成宫: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魏征写的这篇文章,文采斐然,不过似乎也有批评的意思在,他想说:这宫殿实在太奢侈了,人怎么能如此放纵自己的欲望呢。

九成宫门外,翠柏掩映之中,同样有一些人物活动。

有人骑马飞奔而来,有侍者迎立宫门,看样子皇帝要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巧夺天工的笔法和功力。袁江也是江苏扬州人,字文涛,早年学仇英,中年得无名氏画谱,技艺大进,仿佛武侠小说的情节。仅从这幅画来看,他最擅长的是描绘建筑,结构工整,设色明丽,采用工笔重彩,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款识为:骊山避暑图,壬午壮月以南宋人笔意拟之,邗上袁江。这一年是康熙四十一年(),壮月是农历八月。袁江此图也是根据南宋的一幅画凭想象绘成,他应该也没见过九成宫。

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见过九成宫。可能是銮驾上山不易,或者泉水不够用,又或者太宗也觉得有点奢侈,在第一次重修后不久,太宗皇帝在山下又修建了永安宫作为太子宫,九成宫逐渐败落,再未修葺。到了晚唐唐武宗开成元年,九成宫大殿被一场暴雨冲毁,至今仅留下两块石碑,即《醴泉铭》和《万年宫铭》,以及断壁残垣。

有人说,这幅画画的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到骊山避暑的故事。我刚开始也这样认为,但根据九成宫的兴废过程来看,并不是这样。这幅画的内容应该是太宗避暑的故事,也许就是发现甘泉,魏征、欧阳询随行的那次。

不过,这幅画全凭想象,上部还有瀑布飞下,我也没看到泉水。骊山上引水并不方便,否则不会发现一眼泉水君臣就如此高兴,也不会到山下别地方另建永安宫。同样在醴泉铭一文中,魏征写道: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至于唐玄宗杨贵妃这么爱享受的人,是一定要沐浴的,所以他们在骊山脚下修建了华清宫。而已经荒废又缺水的九成宫,他们是断然不会去的。

所以,时人谬矣。袁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一定练习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深知其意。所以他画的是骊山避暑,而不是明皇游幸,主角也没有出现。

怪就怪,袁江笔下的宫殿太巍峨、太华丽,让人联想到后宫的奢靡。

所以,九成宫只属于唐太宗君臣和他们营造的贞观盛世。这座宏伟的宫殿只有贞观年间的人们才有幸一览,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好在,凭借《九成宫醴泉铭》,它又鲜活地出现在画中,以及人们无尽的唏嘘和想象之中。

如今,这幅画就收藏在首博,并且正在展览之中,细心的同学也会发现,参观券上也是这幅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tq/607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