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国主慈禧太后曾问国柱李鸿章大人,请问我大清如何养活全球最多的老百姓?李鸿章说:用化学食品代替自然生长的粮食和猪肉。可惜,要大批量生产化学添加剂和激素。。。
博士学者圈
炎炎夏日,让人心浮气躁。
入夜的烧烤摊、街边的小饭馆、家里的餐桌,撬开瓶盖、拉开拉环,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后,升腾出的白色烟雾,被瞬间收服。
冰凉的啤酒,如同手持冷兵器的勇士,粗暴而直接地将体内的燥郁驱除。胃部打出的响亮酒嗝,伙伴们真真假假的酒话,演绎着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开心也好、悲伤也罢,啤酒总能给人简单而直接的快乐。
炎炎夏日,谁能拒绝一杯冰冻啤酒呢!
1
啤酒江湖:啤酒,还是啤水?
你一定也早已察觉,啤酒价格日渐上涨,但喝着喝着却越来越寡淡,完全没有了以前老品牌的浓郁和醉人。
更可怕的是,老品牌似乎一夜之间都消亡了,只留下三五个品牌,推出雷同的产品,贴身肉搏。
口味也同样日渐寡淡,不禁让人困惑,这究竟是啤酒,还是啤水?
中国市场,是一个消费量(非消费力)庞大的低端市场。绝大多数老百姓,人均好几瓶的酒量,价格高了肯定是不行的。
五个强势品牌竞争,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需要庞大的资金建厂,久而久之,最大众最便宜的啤酒,只能是工业淡啤了。
工业淡啤的特点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降低麦芽和啤酒花的比例,这样一来,口感更加清爽(寡淡),成本也大大降低。
麦芽不够,大米来凑。
以青岛啤酒为代表,在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了12.6%,大米的比例为2.9%。到了年,大米已经占据生产成本的8.1%了。辅料大米,已经反客为主,成为“主料”了。
当原麦汁浓度降低,发酵的副产物会减少,啤酒风味自然就会变淡。
大麦芽是啤酒酿造的主料现在,一瓶工业啤酒的成本,包装材料占比最高,约为30%;其次是销售、分销成本及其它费用成本(税项等),各占20%;再次是制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约占16%;成本最低的是原料,水、麦芽及酒花等费用只占14%。大麦价格在不断增长,国内啤酒业85%的大麦都需要进口。国产工业淡啤只好逐年增加辅料,靠“偷工减料”来压低成本、获取利润。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2
啤酒江湖:“马尿”来袭,一起哈啤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的酒精饮料,啤酒的味道甘甜又迷人。公元前千年前,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就无师自通,以大麦芽发酵,酿造出了最原始的啤酒。
然而,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啤酒才伴随着屈辱,姗姗来迟。据说最先喝上啤酒的中国人,是在大使馆工作的除草工。后来啤酒才慢慢在北洋政府的大衙门和大学里的知识阶层流行开来。
年,大清帝国战败,东北地区被俄军统治,枯燥乏味的军营生活让士兵们日渐想念家乡的啤酒,然而由于运输不发达,啤酒严重告急!
年,俄罗斯技师瞅准商机,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作坊,近代啤酒开始在中国批量化生产,哈尔滨啤酒就此诞生!
作为中国第一桶啤酒的生产地,每年7月,哈尔滨举办啤酒节
为中国啤酒庆祝“生日”
喝惯了高度烈酒的东北人,起初对这种微黄的饮料,颇有微词,“色似马尿、味同汤药。”
但价格低廉、“不易上头”的啤酒,还是一点点“蚕食”了东北人的酒桌。
3
啤酒江湖:青岛时代,散装记忆
很快,喝不惯山东半岛白酒和黄酒的德国人和英国人,在年创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
年一战结束,日本将青岛啤酒据为己有,并对啤酒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到年时,青岛啤酒最高年产量曾达多吨。
抗战胜利后,工厂由青岛市政府接管,更名为“青岛啤酒厂”。
青岛啤酒真正开始全球闻名,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
年青岛啤酒开始出口美国,年销量达2万箱,3年之后翻了40倍达到80万箱。同年,青岛啤酒从全球种啤酒中胜出,获得了“华盛顿国际啤酒评比会”第一名。
年,青岛啤酒再次荣获“华盛顿亚洲啤酒评比会”冠军。年,在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大赛中,青岛啤酒又荣获“世界啤酒皇后”。
这足以证明在当时青岛啤酒的口味、酿酒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对美出口更是亚洲首位。
在青岛孩子的心中,和父亲最大的默契,便是在蝉声聒噪的夏日,去街头的啤酒小屋购买散装啤酒,然后用剩下的零钱,给自己买块奶油冰砖。
青岛人手提袋装啤酒的画面,过于深入人心,于是在人们的心中,青岛的城市画像上,总有塑料袋盛啤酒的场景。
袋装啤酒、蛤蜊花生,不看脸我也知道是青岛人。事实上,塑料袋盛啤酒,并非青岛独创。计划经济时期,和大多城市一样,青岛市民只有在国庆和春节期间,凭借副食品证,才能购买到供应每户的5瓶瓶装啤酒,而散装啤酒则不受限制。
这种散装售卖的新鲜啤酒,就是由啤酒厂直接酿造、未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新鲜生啤。刚酿好的生啤,常温状态下,仅能保鲜一两天,因此生啤多散装销售。这才是真正的啤酒哇!
在那个年代,大多城市和青岛一样,纷纷拿起自己水壶、暖瓶,甚至大粗白碗和罐头瓶,在卖散装啤酒的大罐车后边排起长龙。出于便利,塑料袋逐渐成为散装啤酒的最佳容器。
那时候,摆在青岛啤酒面前的是一条繁花似锦的道路:品牌全球知名,产品供不应求。
恐怕没人会料到,中国啤酒行业的老大很快会花落别家。
4
啤酒江湖:燕京狂飙,军阀割据
第一个对手,是燕京啤酒。
燕京啤酒诞生于年初。恰逢改革开放后,首都人民对啤酒的需求节节上升,北京市每天生产的啤酒只够卖2、3个小时。
当时的北京市场被五星啤酒(年建厂)和北京啤酒(年建厂)一分为二,五星啤酒位于城西,北京啤酒地处城东,以天安门旗杆为界,各占一半,井水不犯河水。
刚刚面世的燕京啤酒并没有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毕竟当时北京二环才只通了一半,在30公里外的顺义生产的燕京啤酒,对于皇城脚下的经销单位来说只有一个身份:农民啤酒。
但幸好,市场够大,生产出来的啤酒不愁卖。燕京啤酒投产两年后,产量就已经达到了设计规模2万吨,上缴完利税想要再扩大规模就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顺义县政府在年拍板:未来十年,少收万的税,帮你扩产。
年,年仅35岁的副厂长李福成出任厂长,并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三位一体,权力无边。年轻的李福成开始带领同样年轻的燕京突出重围。
突围策略很简单:不再让国营烟酒公司垄断燕京的销售,而直接把销售网络铺到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为此,燕京在年买了三轮车,免费给经销商送货。几千辆三轮车穿梭在胡同里,成为京城一景。
燕京一路狂飙,91年跻身全国前十,年进前五,年进前三,年排第二。到年,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到85%,将五星、北京啤酒这些老大哥远远甩在了身后。
也就在那一年前后,燕京啤酒在产销量上开始超越青岛啤酒。
一时间,青啤压力巨大。朱镕基对青啤集团大动肝火,在一次去山东的考察会上,他说:中国在世界上属名牌产品的只有青岛啤酒和杭州西湖龙井茶,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谁砸了这块牌子,要负历史的责任!
在燕京啤酒突飞猛进的这些年里,青啤干的事情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摸了一手王炸,打成一副烂牌。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老百姓对啤酒的热爱,年国家特意开启了啤酒专项工程,三年后,中国啤酒厂家就发展到家以上了,几乎每个县都拥有自己的啤酒品牌。
再波澜壮阔的大河,都不如家门口的小溪令人心潮澎湃。
沈阳人啃鸡架时,需得来瓶老雪才过瘾;
北京人撸羊肉串的标配是燕京;
重庆人涮火锅时,离不开山城啤酒;
“哈”啤酒、吃蛤蜊,也早已成为青岛人的生活标配。
云南的味道,藏在风花雪月啤酒的瓶子里;
汉斯九度是西安人的情结;
宁夏人的心中,西夏X5以外的啤酒都是白开水。
甚至茅台、狗不理等品牌,也纷纷跨界涉足啤酒行业。
茅台啤酒
各地啤酒品牌,称雄争霸,毫不掩饰鳌头独占的野心。
但在面对新疆时,多少有些“英雄气短”。毕竟,酿造啤酒的“大杀器”——啤酒花,生长在新疆。啤酒的酿造,离不开啤酒花的加持。生长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的啤酒花,是啤酒产生泡沫的保证,同时也为啤酒注入了清爽的芳香。
啤酒花
尽管诞生在啤酒品牌遍地开花的八十年代,依托自新疆优质啤酒花的乌苏啤酒,仍旧以“夺命”之势,在啤酒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
乌苏啤酒,是多少江湖儿女的青春记忆?
“夺命大乌苏”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啤酒的酒精度数和麦芽含量息息相关,和雪花、青岛、燕京等啤酒10%的麦芽度数相比,乌苏啤酒的麦芽度数则高达11%。4%的酒精含量,也比普通啤酒的3.3%高上不少。传统的玻璃瓶啤酒容量,一般在毫升,而乌苏啤酒则有种加量不加价的豪气,将瓶身设计为毫升。
此外,因为酿造工艺和水质问题,乌苏啤酒内含杂醇和高级醇较多,容易上头,后劲极大。抱着乌苏啤酒“吨吨吨”的后果,便是第二天醒来,仍有种云里雾里的醉意朦胧。
夺命大乌苏,你能喝几瓶?
5
啤酒江湖:厮杀吞并,贴身肉搏
多个啤酒厂堆出了严重过剩的产能,行业整合势在必行,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开始有较大的分化,给了虎视眈眈者机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啤酒江湖迎来了弱肉强食的吞并时代。
年,青岛啤酒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募集了16亿人民币,这可是一笔超级巨款,要知道,当时万人口的青岛市,一年的财政支出也不过才15.6亿。
青岛啤酒上市仪式,年
这家90岁的企业突然一夜暴富,除了花1.26亿引进了4条啤酒生产线之外,其余的十来亿都躺在银行里。
公司连夜研究如何花钱,最终大胆决定:
吞并、吞并、吞并!
啤酒的二氧化碳浓度高,酒精又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而玻璃瓶作为无机物,耐压、不易变形,最适宜储存啤酒。
但是玻璃瓶重,加上空瓶需要回收利用,运输成本极高。所以啤酒的运输范围必须要控制在公里内。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同样是酒,啤酒与白酒的模式完全不同。白酒一个厂吃遍全国,只要渠道铺下去即可,而啤酒一个厂只能吃一个地方,想吃其它地方必须有厂,扩张产能摊薄成本。
因此,啤酒江湖里,一旦一个厂投下去,那就是宣战,基本上做好了与这个市场的参与者杀个你死我活的准备。
这种厮杀的决绝是白酒市场感受不到的,白酒市场论资排辈,优雅赚钱,啤酒市场上不比谁更高贵,肉搏见真招。
从无到有建厂效率太低,并购当地的啤酒厂,对于财大气粗的青啤来说,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由此可见,生产啤酒技术要求真的不高。)
年,青啤寒冬腊月下扬州,斥资0万元收购了扬州啤酒厂。
年12月,青岛啤酒又以万元买下了负债总额3个亿的西安“汉斯”55%的股权。
两年时间里,青啤投入了2个多亿资金,这笔钱原本可以用来兴建10万吨的啤酒厂,现在却只扩大了4万吨的产量。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进去多万。
资本运作连遭败局,市场开拓也非常僵化。
当燕京用三轮车走街串巷贩卖啤酒的时候,青岛的销售队伍一共5个人:2个开票的,2个管库的,还有1位副厂长专门处理“批条子”。
要想喝到青岛啤酒,就得托关系走后门拿条子,就连日后将成为厂长的彭作义,在结婚的时候申请了5箱青啤,最后只批了2箱。
当时彭作义用一句话概括了青啤面临的现状:“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狼”即是指国外啤酒巨头,“虎”是以燕京啤酒为首的国内啤酒大户,“小老鼠”则是山东省内的中小啤酒企业。
基于以上分析,青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放下狼,松开虎,回家先抓小老鼠”,攘外必先安内,疯狂并购省内中小啤酒厂。对于不肯束手就擒的小老鼠,进行降维打击,用大品牌进攻低价位市场。
那时候,中国的啤酒市场结构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价位市场,中价位市场约占7%,高价位市场仅占3%。从至1年,青岛啤酒先后并购了36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业搅的天翻地覆。
青啤忙着占领金字塔底部的时候,燕啤也在忙着兼并收购,不过燕啤的思路不是收“小老鼠”,而是强强联合:收购的啤酒厂不仅规模要大,市场前景也要好,收购来了直接就能占领市场。
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资金13亿人民币,青岛啤酒的资本优势也丧失殆尽。
燕啤在1年前后控股了山东的“无名”和“三孔”啤酒厂,加上此前收购的莱州啤酒厂,燕啤只花了2.95亿元,就整合了山东85万吨啤酒生产能力和50万吨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山东啤酒产销量的1/4。
年11月30日,燕京啤酒年产量率先突破百万吨,青啤也不甘示弱,在全国收购了30多家啤酒企业后,终于在1年产销量超越燕啤重回第一。不过这个“第一”,含水量非常大。
根据1年两家公司的财报显示,青岛啤酒资产负债率高达56%,净利率却只有2%。同期燕京啤酒资产负债率只有14%,净利率却高达12.3%。经营效率相差悬殊。
6
啤酒江湖:雪花绽放,国产三足鼎立
在两家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更大的玩家登场了:华润集团。
年青啤上市的时候,据说华润创业的老总宁高宁,被青啤的招股说明书所打动,认为中国啤酒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于是下决心进入啤酒这个陌生行业。
年底,宁高宁看中了沈阳的雪花啤酒。当时华润对啤酒生意几乎一无所知,连如何给并购对象估值都不会。
尽管冲进啤酒行业的姿势很莽撞,但华润财大气粗,总资产高达亿港元。同时,华润与当时全球第四大啤酒企业SAB(南非啤酒集团)合作。就这样,华润从门外汉变成了既有资本,又有经验的头号玩家。
在市场开拓方面,华润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战略”:因为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厂的销售半径只有-公里,因此华润也是全国到处收购啤酒厂,然后为企业更换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集中资源在工厂辐射范围内做大市场份额。
这样,每收购一个酒厂就相当于种下了一个蘑菇。等这个区域的蘑菇发展壮大后,再向周边地区延伸,各个区域之间可以相互扶持。
沈阳是华润种下的第一个蘑菇,随后华润携雷霆之势、攻城拔寨,相继攻入川、皖、津等地区。凡是被华润看上的啤酒厂无不是该地区数一数二的优势企业。
在这种策略下,几十家啤酒厂被华润揽入囊中:沈阳的“雪花”,大连的“金狮”和“凯龙”,吉林的“华丹”,武汉的“东西湖”,黑龙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点”,天津的“莱格”。。。
华润迅速跻身中国啤酒行业前三名。
但是,老大老二看不上华润,他们曾断言:没有统一的品牌,华润永远做不大。
没想到华润从善如流,从年开始重点打造全国性品牌:以“泡沫洁白如雪、口味溢香似花”而著称的雪花啤酒。
4年,华润斥资上亿元在全国推广雪花品牌,并在子公司纷纷建造专产雪花的生产线。于是,大量各地本土品牌被消灭,就连在四川拥有庞大基础的蓝剑品牌,都遭到了雪藏。
几乎是同一时间,青岛啤酒也在做同样的事。当时青啤拥有多个品牌,价格混乱,口味差异大。掌门人金志国也深知品牌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但他选了一条跟华润不同的路:循序渐进,钝刀子割肉。
金志国舍不得扔掉辛苦买回来的陕西汉斯、山东崂山、徐州彭城、广东山水和福建大白鲨等5个品牌,投入了大量资源搞“1+5战略”,试图在一个主品牌的大旗下,维持5个区域性的强势品牌。
结果一年之后,青啤就不得不放弃了彭城和大白鲨两个品牌,战略变成了“1+3品牌战略”。再过一年,又被迫淘汰了汉斯和崂山。经过一轮轮PK最终留下了山水,形成了1+1的品牌战略。
漫长的品牌调整,让青岛错失了打响啤酒业龙头保卫战的机会,最终拱手将第一的宝座让给了华润。
自此中国啤酒业三巨头已成鼎立之势,在他们相互攻伐之际,强大的外资巨头也没闲着。他们凭借凶猛的资本,把自己的影响力,牢牢地钉进了中国啤酒市场。
7
啤酒江湖:外资凶猛,非常3+2
中国啤酒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就被外资盯上了。50多家外资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巴斯集团、中策集团、百威、嘉士伯等品牌蜂拥而至。
这个时期的外资啤酒大多想一步到位,在中国直接输出自己的品牌。但当时中国的消费能力决定了无法承担高昂的进口价格,一时间外资纷纷折戟沉沙,退出中国。
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大国。外资们刚撤出中国,就回过味儿来,卷土重来。这一次外资学聪明了,不再自己劳心费力地开拓市场,选择了和国内的啤酒厂控股、参股、合资。
排名第一的美国AB公司早在青啤上市时就布局,从港股市场上收购了4.5%的股份,年开始AB进一步增持青啤股份至27%。
排名第二的SAB早就入股了华润啤酒,占49%的股权。它是最成功的,它的策略就是三不原则:不控股、不经营、不生产自己的品牌。后来,华润雪花回购了SAB的所有股份。
排名第三的比利时英特布鲁(后来的英博集团)也在同年年底与珠江啤酒合作,占珠江啤酒24%的股权。
外资开始联手疯狂并购。嘉士伯收购了大理啤酒、拉萨啤酒、重庆啤酒,华润啤酒的股东SAB收购了哈尔滨啤酒的30%的股份,一转手给了青啤的股东美国AB公司。
那时候,青啤的股东百威英博旗下还有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孩子众多,而且都跟青啤有竞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青啤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外资资源,AB也不可能倾注所有投入青啤。
现在终于清静了,AB的股份兜兜转转,终于转让给了中国企业。
燕京啤酒则一直没有外资股东。李福成曾说过:”真正大的龙头企业,不应该让外商控股,把大头给人家。”燕京啤酒还是一贯的保守稳健,但和全球啤酒厂竞争的时候,这种保守反而成为拖累。
曾经势均力敌的三家企业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销量迅速被拉开差距。
年以消费量计中国啤酒市场份额
中国啤酒市场已从高度分散化过渡到相对整合,华润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及嘉士伯,市场份额共计70.4%。按消费量计算,华润雪花为市场领导者,其次为青岛及百威。年华润雪花、青岛、百威、嘉士伯市场份额较年均有所提高,其中华润雪花提升幅度最大,由年的20.4%提升至年的23.2%。但是燕京啤酒有所下滑,市场份额8.5%,跌幅达到2.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GlobalData、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前五大高端及超高端酿酒商分别为:百威、青岛、华润雪花、嘉士伯、喜力。其中,百威为中国高端及超高端类别的领先品牌,市场份额最高,由年的40.2%提升至年的46.6%。青岛、华润雪花市场份额超10%,但是较年有所下滑。嘉士伯市场份额不足5%,喜力市场份额1.7%。数据来源:GlobalData、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啤酒行业的外资,除了百威和嘉士伯,其它几乎都黯淡无光,勉强支撑的还有蓝带、贝克、虎牌,日系啤酒几乎是大大溃败。
最悲催的应该是喜力了,这款绿色带红星的啤酒90年代来到中国时有一个惊艳的亮相,曾经占据了中国市场上高端啤酒的头把交椅。年,喜力把喜力中国卖给了华润,基本宣布黯然退出中国。
最鸡贼的则是嘉士伯,这家伙早些年来中国水土不服,被打得灰头土脸,与百威同时来到中国,但偏偏傲慢坚持自己的厚重欧式啤酒风味,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百威(百威的清淡口味更受中国消费者的喜欢)。
后来嘉士伯的管理层突然开窍,开始了在中国西部的扩张。3年,嘉士伯将云南华狮啤酒和大理啤酒收入囊中,8年收购新疆啤酒花,后来又吞下了重庆啤酒。
总之,嘉士伯通过对近20家知名啤酒企业采取控股和合资的方式,占领了西部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赢得了与东部诸侯们叫板的底气。
百威英博背后是赫赫有名的巴西帮,这帮人年收购博浪啤酒,年吞下南极洲啤酒,组成美洲饮料公司,完成对巴西市场的掌控。
4年整合美洲饮料公司与比利时的英特布鲁,形成英博。表面上看是英特布鲁收购了美洲饮料,但一年时间,比利时的人在权力的游戏中全部退出,巴西帮重新掌权。
8年英博用亿美元拿下美国文化代表元素之一的百威,形成巨无霸百威英博,年又豪掷亿美元吞下了全球老二SABMiller,从此天下啤酒三分天下,稳占其一。
这一系列的动作足见其野心,世界霸主岂能折戟中国梦?这个竞争对手,娴熟于各种大型收购兼并,玩得溜跨文化、跨国界的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巨头不具备的优势。
尤其是高端啤酒,百威处于强势垄断。
根据百威亚太不久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百威亚太毛利率为55.17%,净利率为16.66%。相较之下,青岛啤酒,毛利率不过37.70%,净利率5.35%,仅为百威的三分之一。另一项数据更令人吃惊:年,百威英博在全球实现总营业收入.19亿美元。换成人民币大约就是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进账超过10亿元,相当于茅台的5倍、青岛的14倍。它不仅是中国最赚钱的啤酒公司,还是全球最赚钱的啤酒公司。8
啤酒江湖:危机重重
尽管产量已经雄踞全球首位,但中国啤酒行业却危机重重。
一方面,国产啤酒的寡淡口味一直被消费者诟病,现在面临进口啤酒和精酿啤酒的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啤酒行业从年开始,销量和产量都在不断下降。
个中原因,有啤酒替代品的冲击,有消费口味的变化,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年轻人和农民工是啤酒的最大消费群体,而他们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胡吃海喝;
经济下-行,老百姓收入减少,则会更进一步缩减啤酒的消费量!
低端的工业啤水,销量必然会继续萎缩下滑,可是,啤酒巨头们会因此提升品质,让丢掉的醇厚、芳香再回来吗?
很可惜,我们只看到巨头关厂、涨价、推高端产品的新闻。
9
啤酒江湖:消费升级,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啤酒的销量增速在年到年连续四年保持在50%到80%,大型超市的啤酒货架上渐渐出现过去从未见过的进口品牌。
最初见到的是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啤酒。因为只用大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种原料酿造,这类德国啤酒麦芽香气浓郁,风味口感醇厚,连浮在酒体上的泡沫也绵密扎实得多。
后来是品类繁多的比利时啤酒。国人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没有经过巴氏高温消毒和过滤,我们感受到酵母在瓶内持续发酵的风味。人们喝到了相当猛烈的修道院啤酒,也尝试过添加香料或果皮的小清新白啤。
然而,口袋中的银子,决定了价格高昂的进口啤酒,只能偶尔尝尝,消费升级的,注定只是极少数高收入群体的特权。
扎啤,则成功在夜市摊上绽放出风采。
夜市的摊位,正是扎啤打下的江山。
作为生啤的一种,扎啤的出场姿势总是自带音效。嘴巴裹着铁签上的肉串,自右向左一撸到底,端起透明的厚玻璃杯,大口吞咽,而后打个响亮的酒嗝。畅快,微醺,舒服!
酿造好的生啤精细过滤后,去除掉鲜啤中的大分子蛋白和酵母菌,而后充入二氧化碳。和碳酸饮料一样,扎啤也有个“快乐水”的诨名。扎啤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在口中绽放后,刺激大脑分泌出让人快乐的多巴胺。
可得留神了,用瓶装工业啤酒假冒扎啤的,也是很多的。
除了鲜美爽滑、味道略苦的鲜啤(塑料袋装的那种),味道更为生猛的原浆,是不少人的心头之好。虽同属于生啤的范畴,较之鲜啤,原浆啤酒味道更为浓郁。两者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原浆是未经过滤的鲜啤。
原浆啤酒直接从发酵罐中分装,因为省去了过滤的步骤,酒中含有的活性酵母沉淀,让原浆啤酒呈现出较深的色泽。最原始、最新鲜的原浆,保存了谷物的精华,浓郁的香气,闻起来有种面包的味道。
原浆啤酒,被称作啤酒中的啤酒,也被誉为液体面包。
生啤虽好,价格却不便宜,喝还是不喝,是个问题。
消费升级,难!
10
啤酒江湖:精酿,爱无能
“精酿啤酒”莫名其妙地火了,最近连生鲜电商都开始卖了,打着精酿鲜啤的旗号,据说销售状况还相当不错。
西安精酿啤酒节
精酿啤酒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商家们正是利用精酿啤酒定义不清的缺陷,把啤酒做出了红酒生意的风范。一瓶ml的普通精酿卖五六十块钱,可以说是相当无耻了。
琳琅满目的精酿,总有一款你愿意为其买单。
追溯精酿在中国的兴起,最早把“craftbeer”译为“精酿啤酒”的那位一定是翻译界天才。
craft直译过来应该是“手工”的意思,家酿或者自酿,本是个没有褒贬的词,叫成“精酿”立马高贵了起来。
在美国,“精酿啤酒”首先有着严格的产能和资本运作标准:年产量小于万桶,并且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所占股份不超过25%。很明显,强调的是独立和小众。
但国内并没有类似的行业标准和共识,“精酿啤酒”只是模糊地指“比工业淡啤更好的啤酒”,与其说是啤酒类型,不如说是文字游戏。
大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大厂精酿”地位却很尴尬,普通消费者对这些大品牌已经有了“便宜、量大、喝不醉”的固有印象。
即便大厂在成本控制上精打细算,这些新产品都要十几甚至二十几块,足够让工业淡啤的消费者踌躇一阵。
而对已经喝过不少经典进口精酿啤酒的入门者来说,大厂精酿的口味确实没啥竞争力,多花不到十块钱就能买到更好喝的进口啤酒了。
国内的中小型啤酒品牌刚刚处于起步状态,有少数先行者甚至获得了风投资本的青睐。但啤酒的灌装工艺有着不小的技术门槛,许多中小型啤酒品牌只能走酒馆售卖散装生啤的路线,成本控制和销量都不太理想。“精酿啤酒”在北美流行了三十年的背后,是广泛的自酿文化和酒馆文化在起作用,是强调个性以及“慢生活”的新时尚。
而在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线城市,这种“新时尚”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尴尬。
再怎么热爱啤酒,只要还需要和别人合租、一年搬一次家、隔断间只能放一张床一张椅子,就注定跟精酿无缘!
比起啤酒,咖啡更容易得到社畜的认可,毕竟昏昏欲睡才是常态,不喝酒都已经神志不清了。
咖啡象征着干劲和奋斗,这和城市青年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而酒意味着什么?痛风、呕吐、酗酒后的发酒疯、油腻的酒桌文化?
在咖啡店谈生意,经济、时尚。一边喝酒一边谈生意?那得说着漂亮话咣叽一通干,白的红的一起上,黄酒啤酒没资格上桌。
在奋斗才是主流文化的一线城市,年轻人能不能按时下班都是问题,更别提在工作日的夜晚喝酒了。
加班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打开冰箱开一罐网购来的冰啤酒开始上网冲浪才是一线城市的生活状况。
酒馆要面临的挑战还来自电商,去酒馆点一杯酒都是几十块起步,更有七十块一杯的星巴克啤酒,劝退力十足。
相比之下,在网上买酒实在太实惠了,好好利用一年两三次的打折减价活动,就足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一整年的饮酒需求。
管它是不是精酿!
工业淡啤便宜够量,整箱上不用犹豫,再搭配火锅串串烧烤,吹着牛逼,苦逼的生活才多了一些快乐和希望!
最后,再给啤酒辩护一下,“啤酒肚”的锅,啤酒最多只能背一半,伴随豪饮进行的暴食才是主要的热量来源。
参考资料:新周刊:精酿啤酒,中国人真的喝不起格隆汇:啤酒这个江湖地道风物:啤酒,从“马尿”到“快乐水”的逆袭风物研究所
饭统戴老板:啤酒的三国演义观复博物馆:马未都打啤酒
好酒调查局:中国啤酒图鉴(最全版)看真知灼见,加优质读者群,加博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