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龙井乡土文化探寻
西部龙井自古以来就拥有特色鲜明,个性独特,明大义的悠久的乡土特色文化,千百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一、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自治文化
位于西部龙井复兴村与金沙清池相邻的兰家田有条河叫普子河,这条河是赤水河上游,仁怀境内第一条支流,据当地群众说,普子河原名“濮子河”。《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春秋战国时,受到楚国挤压的濮人开始溯长江而上、定居在巴蜀盆地(四川、贵州)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区。古濮人,居楚国之西南,即今日重庆南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等地。今西南部部分汉即少数民族彝族等民族被认为跟古濮人有关系民族。这可以证明,西部龙井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就是古老中国少数民族濮人生活的地方,是古老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濮子河,看到平缓明亮的流水,犹如耄耋老人缓缓东行入赤水。倾听着濮子河两岸悠扬婉转的鸟鸣,看到河里欢快的鱼儿,触摸着濮子河边湿润而粘稠的红土地,日照光来,红土地闪闪发光,仿佛只要你一抓住就会挤压出油来,远处山坡上成林的柚子、连片的油菜花、不时还会有几家炊烟袅袅,映入眼帘的完全是一幅中国西部农村的典型水墨画,一幅千百年农耕文明连绵不断的传承图。走进村子,看到这里的老人嘴里嚼着长长的旱烟杆,有的头上还裹着白头布。不自然间,思绪回到公元前--年,大脑里刻画的是远古先民那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先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远古服饰,蓄着长长的头发,行走在濮子河岸,时而跑到田里收割粟,时而又在河中摸鱼虾,远处的岩洞里说不定还会有缕缕炊烟,指引在外寻找食物的男人回家用膳。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呼唤着在河里洗衣的母亲快些回到家里,快些让已经饥渴的孩子吸吮自己甘甜的乳汁。“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濮子河边远古先民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设着自己家乡,过着他们那一代人的小康生活。用一片人间烟火,与秦岭以北的远古汉民在同一时间,建设着这一片土地,为远古的中华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濮子河边也和中华大地其它地方一起慢慢的进行文明更替。通过,秦、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的建设,到了明洪武年间,这里出现了以彝族为主要族群的少数民族治理社会。公元年,四川蔺州宣抚使、彝族恒部址勒君长奢氏生女舍兹,也就是后来的奢香夫人。明洪武八年(公元年),奢香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奢香自由聪明能干、好学善思,婚后成为霭翠的贤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许多政事。明洪武十四年(年),霭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遗孀抚孤之痛,代袭贵州宣慰使职。正在这时,明王消灭云南元朝遗丞,统一全中国,需要借道贵州彝族管辖水西赴云南消灭故元梁王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命颍川侯傅有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摔军30万人从四川、湖南兵分两路,经贵州南征云南。时贵州彝族首领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坚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据的漩涡,积极让明军在水西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并凭借水西与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亲关系,亲自出访乌撒、芒部等地,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之利害,进行劝说开导,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了支持,明军得以顺利进入云南,借宿了云南割据势力的统治,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奢香夫人及其领导的水西彝族边民,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当人们行走在西部龙井濮子河边,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横跨在西部龙井与金沙清池交界的濮子河上的“兰家田大桥”。据说,明洪武年间,水西奢香夫人领导下的一彝族兰姓土族酋长,世代居住在濮子河边,拥有这里的河流山川资源,通过数十代人的繁衍,到了明洪武年间,这户人家含家丁人口有数百人。行走在兰家田,从金沙清池跨过兰家田大桥,顺路往上走,不到米,在一处绿水青山平缓出,至今还有两冢基本完好的明代古墓,当地人把这种形制的坟墓称为“蛮子坟”,走进古墓,当年镶嵌墓用的石块都在2-3米长,每块都有精美的石刻浮雕,墓内设置如今天人们居住的抽屉状商品房,分为外室、客厅、内室三段,十分讲究。要是放在今天,修建这样一座坟墓至少也要三五十万元,这足以说明当年墓主人高贵的身份。据说,这里原本是兰姓彝族酋长居住的地方,由于他家对这里贡献较大,在帮助明军赴云南抗击元梁王的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这里就被称为“兰家田”了。沿着兰家田往上走,到“小林屋基”这里也有两座精美石刻明代彝族古墓(“蛮子坟”)遗存,可惜在人民公社大跃进期间被当地老百姓拆除墓穴,将墓穴中的大石块取来建生产队的保管室。在小林屋基的山顶上,还遗存有一片用普通鹅卵石堆砌的“蛮子坟”,看形状,这些普通圆石堆砌的“蛮子坟”应该是当年西部龙井---彝族酋长治理下的普通民众墓穴。离开兰家田所在的复兴村,到西部龙井的同联、坛厂等地都留有“蛮子坟”的遗迹。看到这么多的“蛮子坟”遗迹,有贵族的墓穴,有成片平民的墓穴,进入思绪的肯定是当年有很多的人来回奔走,从事艰苦危险的工作。有的帮助明军队伍开路架桥、有的为明军抽粮送衣、有的积极宣传为了国家统一,需要各民族团结一致对付地方割据势力,在明军行走过程中,劳苦奔波,后也可能是收到了元朝残兵的伤害,或许死了很多人,不然也不至于出现大片集中平民坟墓。龙井紧靠赤水河,从兰家田顺濮子河往下几公里,就是鸡鸣省三县之地,这里到云南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金沙清池往毕节通云南宣威;一条经金沙清池沿赤水河往上通云南镇雄。两条路通云南的距离走公路都在公里左右,想明朝时期,交通完全靠走的年代,陆路步行应该在公里左右。西部龙井在赤水河上游,是赤水河通航的最后一站。设想当年成群的明军从四川綦江经合江过赤水到茅台仁岸码头补给后,换小船沿茅台往上,途径“小三峡”到段江河或白杨坪岸登陆,经过同联到小林屋基、过兰家田濮子河入金沙清池,前往云南征剿割据武装,今天你走在这一片土地上,或许还会听到当年明军在当地彝族人民的帮助下一路高歌的情形。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居民时刻记住贵州宣尉使奢香夫人的旨意,在兰姓彝族酋长组织下,当地的所有彝族同胞,帮助明军开路、筹粮、运送武器,为明军在西部龙井一代行军提供方便。在西部龙井的区域内,都是高山险岭,荆棘丛生,野生动物出入频繁,路途极为难走。在帮助明军物资转运、行军、提供粮食等过程中,兰姓及当地彝族居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明军得到了西部龙井彝族居民的帮助,得以顺利地通过了这一段艰险的路程,为通往云南打击元梁地方割据势力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积极的努力。年前的彝族老祖先为了国家统一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不能不说彝族先民是龙井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族区域自治组织,同时又是绝对忠臣于中央政府的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后来,到了年红军到楠木坪受伤后,当地老百姓主动给予了的救助和帮助,年代,解放仁怀是马连长在云台山战斗中受伤后,当地老百姓积极提供了帮助,对推动龙井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数百年来为国家和民族团结统一,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绝对效忠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积极努力,这就是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自治文化具体体现。(待续)来源:白鹤溪主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