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陡门风景区的人,每个人都会经过龙井,这是必经之路。赤岩山下,虹三公路的边上外侧有一座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六角亭子,其下临溪涧,对望绝壁。向右仰视,只见几乎直立的悬崖中,有庙宇森严壁垒,那便是赤岩硐。从六角亭往前行不几步便能看见路旁有一牌子上写着“龙井”两字。从这里沿着仄仄的石路向右下行,转弯处的路内侧,一个近乎长方形的黑褐色山石仿佛是一块千层饼。一页页黏连成的,就像一本厚厚的大书,在风雨的浸染下糊在一起了。左转十来步便是一片很干净的灰白色的裸露岩体。由于经过流水数千万年的打磨,棱角都已变得光洁润滑。
溪水从前方而来,硬生生地向整块岩石溪床中间跌下去,成了高约3米的瀑布。下面是一泓碧玉一样的水潭,深不见底,这就是所说的龙井。龙井近似椭圆形,宽不过5米,长约30米,面积约平方米。垂直的井壁被魔洗得光亮平滑,而凹凸交错,参差相映。同样是千层饼一样的岩体,有着层层分开的肌理。瀑布对面是稍微隆起的岩体,其上有并列的两个往下幽深的石洞,洞泾不足1米,两洞底部相同合一,有浅浅的水在底部。龙井与这些洞好像是用锋利的刀在千层饼中刮出一般。
这一奇观在地质学上属于壶穴地貌。壶穴的形成是流中挟带砂砾石磨蚀河床而产生的圆形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磨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理学上称这种地貌为壶穴;壶穴由于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称。龙井之奇,便在那个壶穴地貌中出来似井而非井的坑穴。龙井旁的岩石大多如千层饼状,或圆或方,或伏或突,处处皆奇。一块一块的石头相连又突然断开,断开又仿佛见整体。
溪水出龙潭往下流不过50米处,有一小谭。隔着两石头外,竟然又有一潭。这潭边上能清晰见底,却至少已有3米深了。潭中央,就幽蓝幽蓝地无法看到下面的世界。几千年的风打雨吹,水流砂磨,已经把这里石头表面的凌厉气磨去了,都是上圆,下也圆,表面光滑。过小谭,却看见溪流中有两块石头,是方的,仿佛两张石床。两张石床外,仍是一片光滑的溪床,这里光滑明亮,无一丝幽暗气,好像特意为溪水流淌而设的。这一角景致显得神秘幽静,且人迹不至。置身于此,则是溪流有声,断岸千尺,天在两侧的绝壁夹峙处,显得小了许多。
龙井上下的溪床,遍布着这些大小的壶穴,溪流过去的地方岩石都如用心打磨过的,大小不一的窠穴,形状不一,面都光滑可人。事实上陡门溪从龙潭开始向下一直到铜锅潭,这长约十里的溪床上都是这样的地貌,不能不说陡门溪的壶穴风光是天下一奇。
附:雄剑先生关于永嘉陡门溪火山岩岩臼地貌成因分析永嘉陡门溪龙井景观属于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这里溪谷河床平坦,基岩裸露于水面之上,其西侧(下游)是一个陡崖,溪流奔泄而下,在陡崖下方形成深潭。眼看过去,约有五六百平米,其中至少分布着个以上的大小不等的岩臼,其密度之大,超乎想象,令人叹为观止。陡门溪河床基岩中的火山晶屑岩屑和角砾(湿拍)从剖面上看,岩臼的底部或平坦,或为圈椅状,即臼壁一侧高,一侧低。平坦的底部显现有均匀的小凹坑,个别堆积有砾石、石块。臼壁往往呈波浪状、犬齿状,少数臼壁光滑。通常都有明显的出水口,即石臼中多余的水可以从低矮的一侧流出去,而且出水口一侧的风化侵蚀程度明显高于非出水口一侧。在积水面以下的岩臼侧壁,风化程度要高于积水面以上部分,以致水下臼壁往往内凹,侵蚀下切作用甚至会造成岩臼呈阶梯状的“半干半湿”状态。这一片平坦的河床有没有可能是原来的旧河床抬升的结果,即侵蚀阶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陡门溪火山岩岩臼及下游的陡崖与深潭陡门溪河床基岩上密集的火山岩岩臼群石臼的分布似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能受控于岩石节理的走向。石臼的雏形,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火山岩中球泡、石泡或角砾的风化脱落有关的。除了平面以外,在岩石的侧面,偶尔也可见到凹坑现象,只是规模较小,又无法积水,故不成气候。不规则形岩臼及其出水口陡门溪牛轭状岩臼及其出水口陡门溪岩臼的成因,与积水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有关。火山碎屑岩或因节理面的薄弱环节,或因岩屑、角砾脱落而形成的初始凹坑,会出现积水并导致长石晶屑的粘土化,进而遭受风解、溶蚀,溶出钙、钾等化学元素,加之大水季节河水的冲刷和冬天的冻融作用,都会加快加大凹坑的侵蚀和扩张,日积月累,便逐渐形成密集的火山岩岩臼群地貌。平面的岩臼和侧面浅显的“风化坑”分析文章节选自《耕读永嘉》▏来源:温州古道耕读永嘉
▏作者:高远雄剑
▏摄影:杨伟兴部分来自网络
RECOMMEND推荐阅读今日头条: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最美的桃花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