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什么样的龙井茶,才有春风十里的味道

为什么你喝不到好的西湖龙井?

在春意盎然的杭州龙井村,流传着一个个明媚又忧伤的故事。

这里的茶树漫山遍野,这里的人们热情如火,不期而遇的茶农会邀请你到家里喝茶,便利店老板、停车场保安、水果摊贩,甚至连专车司机都会担心你买到假的西湖龙井茶,都会说自己有一个老实巴交的朋友或是亲戚,做的是特供的好茶,人品也好到犯法。

出门在外就是一场奇遇,于是你却之不恭,在茶园环伺的露台高高坐下,喝着鲜爽的龙井,将老板舍不得出手的茶叶捡漏买下,谈笑风生间,你将自拍照涂上清新的滤镜,再配几句布满禅机的人生感悟,然后怒发朋友圈,在一片惊叹和羡慕中,谢天谢地谢自己。

▲杭州龙井村是一个充满奇遇的地方。图/网络

然而,这样的奇遇并不只钟情于你,你买到的龙井也往往十分可疑。真相很不清新,那些偶遇的热心人,十有八九是茶托,三言两语就能识别是专家还是小白。到后来,这成了一个套路,每天都有人欣然上钩,而心心念念的龙井茶依旧在水一方。

要论名气和品质,西湖龙井自然是不二之选,自古就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毕竟这里是龙井茶的原产地,龙井茶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连乾隆皇帝、苏东坡这样的意见领袖也是点过赞的。

但现实不太美丽。茶树是有限的,生长周期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采茶的时间最晚也只能持续到五月,哪里有源源不断的西湖龙井呢?

▲西湖龙井以狮峰山所产为最佳。图/网络

在西湖龙井的一级产区,年产量20万斤,就算每人只买2两,也只够万人尝鲜,而且你懂的,大多都贴上了特供的标签。

有趣的是,每年以西湖的名义卖出去的龙井倒有上千万斤,铺天盖地的假劣龙井,能买到真的就偷着乐吧。

这还没完。每到春天,西湖景区每天会涌来10万人次的游客,附近的狮峰山、龙井村都是品茶买茶的必经之地,有门路的游客早早就预订了。就算买到,性价比也不高,同等价格下,品质往往不如浙江其他产地的龙井。

龙井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按发酵程度划分,龙井茶属于典型的绿茶,没有发酵工序,主要靠炒制。

一般来说,4斤茶芽可以做出1斤茶叶。龙井茶贵在新鲜,越早越贵,要是砸在手里那就不合算了。茶叶的采摘、制作不过一季,对于茶农来说,春天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一般占到一家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

▲早春第一缕茶芽。图/网络

茶农是靠天吃饭的。

茶树的生长与天气息息相关,如果连续低温,或是下了霜,茶树的发芽就会延后,产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茶农靠天吃饭,需要时刻关心天气。

采茶也同样需要关心天气。

一般选在晴天采摘,因为光照更充足,炒制后也更香。到了三月下旬,茶树迎来最旺盛的生长期,茶芽会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每天都要及时采摘,否则茶芽就大了,也老了,炒制后也不怎么好了。

▲三月下旬是龙井茶芽最旺盛的生长期。

不得不提的是,市面上98%以上的龙井茶都是机器炒制,手工炒茶已濒临失传。总的来说,手工茶的难度更大,全凭借经验,对火候、手势的要求非常高,外形、香味一般也更好。

但话说回来,机器也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往往效率更高,更标准。

▲机器制茶效率更高,而且更标准。

炒茶机有统一的名字:全自动智能扁形茶炒制机。听上去很像傻瓜相机,不过别误会,并非人人都能驾驭这台机器,也是讲究技术的,关键在于温度、时机的把控。

新采的茶芽在露天晾干之后,再使用机器制茶,一般分三步。

▲茶芽在炒制之前,需要露天晾干。

第一步是杀青,在多度的高温下,去除茶芽中的水分;第二步是理条,将杀青后的茶芽压扁、压平、磨光;第三步烘干,用多度的高温进一步降低水分,同时磨得更加光洁。炒制烘干后自然冷却,然后分袋包装。

明代的《茶寮记》曾这样记载: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则味昏底滞。

翻译过来就是说,出汤太快的话,滋味会显得单薄;可如果泡得太久了,茶汤就会闷浊、不鲜爽。就像行话说的:耐泡的才是好茶。

▲耐泡的才是好茶。图/网络

通过机器炒制,龙井茶的水分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更多,也更经得起浸泡,三四次一般不成问题,喝起来不会太苦涩,而且也几乎不会变色。

除了西湖,还有哪些好的龙井产地?

自古高山出好茶,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龙井茶标志性的鲜爽口感来自于氨基酸,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间,在漫射光的作用下,氨代谢增多,氨基酸的含量也会因此大大增加。

在茶园遍地的浙江,除了西湖,还有很多优质的龙井茶产地,比如富阳的钱塘龙井、新昌的大佛龙井,以及嵊州的「越乡龙井」。

▲嵊州茶农张东波,七岁随父母采制龙井,至今有二十多年的经验。

春天的一切都让人蠢蠢欲动。

在茶农张东波的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乡——绍兴嵊州市里南乡西景山村,寻找不走套路的越乡龙井,留住唇齿间春风十里的味道。

▲24季探访嵊州西景山村龙井茶园。视频/slim

嵊州是公认的优质产茶地带,四面环山,剡溪穿山而过,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降雨充沛,早在汉代就开始种茶,唐代的茶圣陆羽就曾「月色寒潮入剡溪」,还在《茶经》中留下了「剡茶声,唐已著」的评语。

西景山村山多田少,除了茶树,能种的经济作物几乎没有,连餐桌上的稻米也都是买来的。好在环境清新,竹笋、香榧、野菜之类的土特产倒是应有尽有。刚到村里,张东波的妻子就做好了一桌丰盛又美味的农家菜。

▲嵊州农家菜,食材天然,简单烹饪就鲜美无比。

和街坊四邻一样,张东波祖孙三代都是茶农,但村里最早做的并不是龙井茶,而是「珠茶」。一担珠茶挑到山外去卖,大概来块钱,算下来差不多3块钱1斤。

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的干部终于开了窍,远赴杭州引进了龙井茶树,请来了茶叶研究所和林业局的专家,在村里建成了龙井茶基地,迅速推广起来。

▲西景山云雾缭绕,龙井茶因而鲜爽甘醇。图/张东波

张东波家的龙井茶园共有12亩,全部位于海拔米以上的西景山,常年云雾缭绕。虽然历史不算悠久,但没有盛名之累,加上得天独厚的高山地形,品质也因此更加出众。

时至今日,嵊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年产量多吨,还出口到了国外。在同等价位下,无论色泽、形状,还是香味,已经毫不逊色于所谓的西湖龙井。

对于被西湖龙井搅得恍恍惚惚的茶客来说,越乡龙井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如何像行家一样品评龙井茶?

和中国所有的茶一样,龙井茶也很玄,很依赖个人的味觉感受,无法像很多食品一样做到完全的标准化。

在龙井茶的国家标准中,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的规定,口味则只能描述,而描述往往意味着见仁见智。

▲国家标准-龙井茶(GB/T-8)

对于涉猎不深的茶客来说,只有买到真正的龙井茶,才能品尝到龙井茶真正的味道。这还真不是废话,毕竟有了百里挑一的底气,才会有味觉的记忆。

可是如果没有值得信赖的带路党,运气也时灵时不灵,又该怎样挑选一款好的龙井茶呢?

▲如何鉴别龙井茶的好坏。

除了观色闻香之外,最常见的方法是看茶叶的采制时间。品茶好比品一段正当最好时候的春光,春天的龙井才是真正的龙井,一般可以分为头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往后从立夏到立秋采制的龙井,就不是龙井该有的味道了。

头春茶是开年第一次采摘,一般从2月到3月;明前茶是清明之前采制,历来备受推崇,坊间就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雨前茶则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不同时间采制的龙井茶,品质和价格也千差万别。

其中,最好的当然是明前龙井。在漫长的冬季,茶树的养分、矿物质充分积累,到了清明时节,苦涩的茶多酚含量不断降低,氨基酸含量则持续增高,使得茶汤入口鲜爽而甘醇。

▲明前龙井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而甘醇。图/网络

不过,明前龙井也并非无可挑剔。采制时间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却又往往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因素——茶种。

常见的有三种。最古老的是「群体种」,文献中描述的龙井茶口感几乎全部来自这个树种。然后是「龙井43号」,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改良选育,堪称龙井茶的当家品种。还有就是原产于温州永嘉的「乌牛早」。

其中,群体种和龙井43号是首选,乌牛早发芽最早,但口感清淡,而且不耐泡,于是往往用明前的概念来掩盖本身的缺陷,如果盲目迷信明前,不加分辨地购买,一不小心就要被糊弄了。至于浙农号、浙农号这些品,瞟一眼就可以掉头了。

▲龙井43号是龙井茶的当家树种,品质优良而稳定。

除了恶补这些基础的功课之外,还有必要了解一下龙井茶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从小白华丽转型为行家,才能跟所有爱茶的人谈笑风生。

龙井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有过记载。待到北宋,西湖周边的香林茶、白云茶、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在狮峰山脚,苏东坡曾和高僧辩才品茗吟诗,留下了「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名句,还手书「老龙井」等匾额。

▲乾隆御题-十八棵御茶。图/网络

在元代,龙井更是成为僧侣和居士结伴饮茶的首选之地。明代之后,龙井茶开始走出寺院,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都来到龙井品茶赋诗,还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龙井茶从此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历史是旧的,茶是新的。品味龙井茶,既是一段时空之旅,也是对春光的敬畏。展眼就是清明时节啦,一川江南烟雨,一盏明前新茶,可别迟疑辜负。

??撰文/Kilian

??摄影/Truly

??视频/Slim

??主编/易小婉

24季新春推荐

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如吃茶去

「24季越乡明前龙井礼盒」

现正在24季平台预售中

扫描下方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zp/4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