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多美”——生肖之美
龙,是一种图腾。
相传先人统一中原,博采众家各部图腾之长,确定了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的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龙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第五,在杭州和龙有关的景还真不少。吴山有十二生肖石,老杭州都知道,因为它形似十二生肖而得名,这块绵延躺着的便是卧龙石。是不是颇有几分气势?
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到龙,就不得不提到栖霞岭后山麓上的黄龙洞。
从岳庙边上一条山径上去,左右二山夹峙,路旁有翠竹千竿,景色极为清幽,过剑门关,紫云洞、白沙泉,全程行约1公里即到黄龙洞。
杭州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龙洞。据传有位名叫慧开的和尚在这儿建寺修行。一天,一声惊雷把山给震裂了,有清泉从石头缝中流出,有传说黄龙随慧开而来,因此得名黄龙洞。
黄龙洞很有古意,进门但见松篁交翠,山径幽深。宋、元、明、清时代,黄龙洞都是佛教胜地。这儿人少景美,有山有树有水有景,著名的黄龙吐翠之场景意境深远,“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是游客们的必打卡处。
除了黄龙,还有赫赫有名的龙井。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
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明嘉靖年间,有“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的记载。
元代龙井茶初具美名,爱茶之人虞集写有《游龙井》饮茶诗,诗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的佳句广为传唱。
清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将龙井茶上升为至尊地位。民国后,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如果上面说的这些“龙”您比较熟悉,那么接下来的这几条“龙”恐怕您未必见过。浙西千年古镇寿昌,自年起,每年都要组成舞龙队,并根据本地传统龙文化特点,分成青龙、火龙、黄龙、泥龙、石龙五条龙队加以演练,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富春的茶龙,拥有多年历史的富春街道为打造茶文化,创意了富春茶龙。融茶叶元素于龙灯中,舞龙队员各个都是炒茶高手,这条龙也列入了杭州市级非遗名录。莪山畲族乡,杭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风光旖旎,山水秀美的神秘之乡。畲乡中门布龙灯的制作已经有多年历史,村里逢年过节都要扎花灯,舞龙灯求吉祥。秋口村自古就有舞龙习俗,是“临安水龙”的发源地。临安区相传,祖先们制作各式各样的龙,以纪念填海筑堤的吴越国王钱镠,这个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汾口草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明嘉靖三十年,原遂安县一带,一连下了多天的倾盆大雨,致使洪水暴涨,到处一片汪洋,村民都躲在家里烧香拜天,乞求保佑。就在一个夜晚,即将出山的老龙托梦给村民余四山,望明天一早组织村民,搭好水笕,它要变成一条小龙从水笕游到大海,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免遭伤害。为了纪念这条善龙,受惊后的村民,纷纷来到来龙山脚下的出龙口,用土材料毛竹、稻草扎成一从此,赤川口村就有了代代传承舞草龙的习俗,五百多年从不间断。
梓树布龙历史悠久,源于报恩,相传晚唐年间,声明显赫,家喻户晓的龙游秀才罗隐曾到访梓树,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淳朴的梓树村民为报答恩情,便扎起龙灯,以舞龙的形式歌颂他的事迹。就这样,梓树布龙开始代代相传。
横街村的龙灯是一条黄龙,它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缪的爱妃戴妃娘娘是横街郎碧村人,很受钱王的宠幸。有一年清明,她回乡祭祖,见村里一班小童,用一条草绳,上插映山红花、树枝等物,用木棒举起,边跳边舞,看着觉得很有趣,让她想起了童年。回宫后,戴妃娘娘命人用黄绢做了一条龙,让宫内众人舞着玩。后来,她又把这条绢龙送给了故乡。现在舞龙灯已成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的方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
余杭滚灯是余杭文化的金名片,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星桥滚灯龙则在传承和发展余杭滚灯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滚灯和龙舟的元素,把灯的多彩与龙的动感有机结合,演绎了齐心协力、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滚灯精神和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龙,是一种传说。传说中的龙,是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物。
龙,不仅仅是生肖,不仅仅是传说。
龙就是中国,龙就是中国人。龙就是中华民族。
龙的尊贵,让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和自信。我们是龙的传人,秉承着自强不息的龙的精神。勤劳、谦虚、勇敢、善良,永远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
杭州还有哪些龙?点个“在看”留言告诉大家吧~编辑:高兰“生肖之美”系列精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