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
白居易在养病之时,友人从远方寄来书信及明前春茶。于是他迫不及待就开始烧水点汤煮茶了。诗人的欣喜大概不止于“绿芽火前春”,而在于“不寄他人先寄我”的深情。茶就是这样一个媒介,让人由之相识相知。不过鼹鼠今天要说的不是茶水情,而是火前春,即清明节前的绿茶。
作为一位老茶客,余秋雨曾如此评价绿茶: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在此处,余秋雨实际上把绿茶重要的特点给说了:绿茶尚新,且以春茶为贵,品绿茶其实就是在品味春天的气息与滋味。
历史发展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茶类,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茶类。据统计,中国生产的茶叶有70%左右是绿茶,每年数量在50万吨以上。绿茶以内销为主。出口部分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70%以上。
中国人一直偏好绿茶,直到近几十年才较大范围喝发酵茶,比如乌龙茶、黑茶等。此前发酵茶基本上是外销。
制作工艺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区分六大茶类》说过,区分茶类最有效的方法是工艺。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核心工序三道: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各种酶的活性,使绿色固定下来)、揉捻、干燥。
根据其杀青和干燥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炒青绿茶(长炒青-眉茶、圆炒青-珠茶、扁炒青-龙井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
在宋代之前,绿茶采用的大多是蒸青工艺(宋以前还有用煮青的方式,福建畲族、日本极个别的地方现在还在用),直到南宋才出现小范围的炒青做法,明代炒青工艺基本上就替代了蒸青。现在炒青绿茶仍然占多数。
绿茶制作时不发酵,因此茶叶本身的各种成分都被保存得较好,茶多酚、咖啡碱可以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能够保存50%左右。著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信阳毛尖。
明前龙井
明前龙井,指的是清明节前采摘的第一、二批嫩芽制作而成的龙井茶。明前温度低,芽头小,滋味相比于雨前茶(谷雨前的龙井茶)淡薄。由于明前龙井出产时间早、产量少,所以价格昂贵。
真假龙井茶
春天翩翩而至,茶人们便步履匆匆到各大茶山寻茶去了,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杭州西湖。许多人赶在清明节前到杭州,只为买到正宗的“明前龙井”。明前龙井产量有限,光在杭州就不够卖,几乎不可能销到外地。
茶客们在各大淘宝店、各大茶叶门店买到的明前龙井,大多并不产自杭州。比如年春天,西湖产区遭遇倒春寒,当狮峰龙井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刚刚开园首采时,市场上的狮峰龙井已经大卖一个多月了。今年的情况同样如此。
其实即使到了杭州,也不一定能够买到真正的西湖龙井。这种情况可不仅仅出现在交通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远在明朝,也难以买到正宗的龙井茶。明代万历年间的文人冯梦祯就住在西湖孤山,但选购龙井仍然遭遇了我们今天的困难。他在《快雪堂集》中记载了一次买茶经历:
昨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而不冽,稍冽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干香若兰,而山人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
群体种与43号
越早的春茶,价格越高。龙井茶区,原先种植的都是本地群体种茶树,发芽比较迟,产量也不算高。研究机构为此选育了不少新品种,如3月下旬就可以开采的龙井43号,做出的叶形漂亮,如今已经占了茶园半壁以上江山。
但对于一些老茶客来说,他们仍然会选择群体种,认为43号清气重、不耐泡,而群体种老树才有正宗的龙井味。所谓传统龙井味就是清新的豆花香。一般而言,群体种外形不如43号漂亮匀整,色泽也是嫩绿泛黄,即所谓的“糙米色”,不是43号那种碧绿的茶色。
不过茶是要入口的,入口后的感觉真是如人饮水了。说茶味时最好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口不妄言。就像我之前在《泡茶的方法有两千四百万种,哪种才是茶的正确打开方式?》说的,他人的味觉体验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说到底,还是自己喝得舒服是正道。
(点击图片阅读)
图片丨网络
撰文丨鼹鼠
小鼹鼠的茶世界
探索茶叶的一千零一种可能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白驳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