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展示西湖名人名景历史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以“西湖龙井之声——用脚步丈量西湖茶山”为主题,策划了十条西湖龙井特色文旅线路,由金建公茶文化体验大师工作室和许泽梅茶艺大师工作室领衔、西湖文史专家洪尚之先生提供文化支持,带领茶友走茶山、探茶村,品西湖龙井茶文化。3月15日开展了第二条路线“梅坞春早清风岭上”的探索学习。
梅坞春早清风岭上
“
徒步路线:
梅家坞村——周恩来纪念室——朱家里——琅珰岭——龙井村——中茶博龙井馆区
年3月15日
温度27℃微风晴
梅坞春早清风岭上
阳春三月,草木欣荣、清新可爱。今天,我们有春日暖阳作伴,一起去梅家坞找寻茶的踪迹。
梅家坞地处群山之间,五云山、天竺山、龙井、庙坞……山峦环抱,层层叠叠。梅灵隧道以南,沿梅灵路两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茶村,西湖龙井也在这里孕育、生长。
走在梅灵路的街巷里,迎面吹来的微风里带着几缕茶香,多呼吸两口都能尝到微微的甜,水杉树边上有网红打卡点,梅坞公社后面有两棵大树,边上的风景都很不错。
来到梅家坞,不能不提一位伟人,就是我们的周总理。周恩来总理自年起曾先后五次来到梅家坞,将此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关心和指导梅家坞的生产和建设。联系点坐落于梅家坞村中心,是当年大队招待所,现改建成周总理纪念室。志愿者们一边参观展品及珍贵历史照片,一边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深深地为周总理为茶农着想,为百姓造福的精神所感动。
沿着周恩来纪念室边上的小路,我们就来到了十里琅珰。此处可以看到一部分茶山索道的遗存,这是当年为茶山上忙碌的茶农运物资的“交通工具”。当时条件艰苦,茶农们上山就是一天,中途需要的物资,都是靠这个传输工具运输,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采茶的效率。
茶课开在茶山上,金建公茶文化体验大师工作室带领我们沿山路前行。一边走,一边跟我们介绍沿途的茶叶品种。
“看,这是龙井43,非常整齐而且产量都不错。再看这对面,这是群体种,还在睡觉呢,一片叶子都没有。”
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山头的土壤较好,山上的植被多是常青树。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茶,这可能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茶吧。
一路走走停停,朝阳而上,听老师讲解,赏茶山风光,来到了此次爬山路线的三分叉。所谓三分叉,是三条山路的交汇点,分别通往龙井村,梅家坞和五云山。它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群山最高处,海拔多米,属狮峰山系,地理位置毗邻狮峰。
来到此处,志愿者们驻足休憩,拿出茶具茶点,席地而坐,眺望三分叉茶园,开启三分叉茶歇。
三分叉茶园,高山云雾薄霭,历史悠久,这里种的大部分都是梅家坞树龄最长的群体种。由于三分叉地势最高,昼夜温差大,虽出茶较晚,但品质优异,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品饮一杯“三分叉”茶,只觉齿颊留香,三口不忍漱。
一草一木皆为景,一叶一果皆可用。志愿者们用上山路上拾到的树叶,松果,落花,装点茶席。大家品茶吃糕点,漫谈茶事,笑看山花烂漫。坐在山林之间,感受山风徐徐,品尝一杯清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真是人在草木间。
年3月15日,龙井43号茶树已经冒出一芽两叶。
茶歇结束,我们即将踏上归程。三分叉的圆心,是交汇是分离。我们从梅家坞上山,从龙井村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途中我们互帮互助,你帮我拿茶具,我帮你拿水壶……茶山的风景美,我们这有爱的团队更美。一路上大家互帮互助,谈笑风生,回到了此次行程的终点站中茶博龙井馆区。
十里梅家坞,茶园美如画。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茶味是清欢。
“梅坞春早清风岭上"视频
文末小贴士
三分叉与茂记茶场
三分叉,又名关岭上,原先有一间关帝庙,现仅存遗址,也叫三分场,是狮峰山、五云山及十里琅珰的一个三岔路口,据村里老一辈人说,这里种着的龙井树龄很老,老到只能查询到一些零星资料,那是一些跟民国有关的故事。
在20世纪20年代末,杭州著名棉布号“高义泰”布庄老板高怡益曾在狮子峰购数百亩山地,主要就分布在狮子峰、龙井村十里琅珰周围和三分场,开垦种植龙井茶,创设茂记茶场。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库房里,就珍藏着与西湖龙井茶文化有关的茂记茶场的包装,彩色印制的包装纸中英文对照,右上醒目位置红底白字“浙杭西湖龙井狮子峰茂记茶场”,产地、品牌、茶场名称一目了然,左下黑字部分则是将西湖龙井茶之“狮龙云虎”点得一清二楚,不惜工本购山种茶,悉心研究,打造名茶。茂记茶场出产的茶叶是西湖当时所产龙井茶数一数二的品牌。
解放后,濒于荒废的茂记茶场收归国有建成西湖茶场,茶场撤销后,茶山划归农科院茶研所,部分茶山调划给梅家坞村。
鸣谢“绿叶子”志愿服务队
文
屠洁杰、仲雯君
摄影丨俞遵义张红英
视频
俞遵义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