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城纪精选鸠坑嫩芽香且灵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955955.html

本文导读——

茶为国饮。每年的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气的前后,我们总会说到一个主题:明前茶好还是雨前茶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喜欢茶的甘醇,有的喜欢茶的清冽……但无论如何,爱茶之心却是共同的。

可以说杭州到处都是茶,以龙井的十八棵御茶为腹心,漫延到梅家坞、龙坞,漫延到整个大杭州,包括本文中所说的鸠坑,杭州最边缘地区的茶山,和安徽接壤的土地上生长着的高山茶。

那一片土地相对属于杭州的边缘,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瀑布、这里的风景、这里茶树的品质,这些都是我们所看见和置身于其中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而正是这种心怀下,鸠坑的茶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存状态,茶,成为他们打开生活的敲门砖。(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鸠坑都是茶

打开淳安鸠坑地图,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几何图形,很少有这么整整齐齐的行政区划:一个标准的三角形,不说等边也是等腰。用一道淳安本土名菜来比喻,就是一块“素鳗”。

像,十分像。“素鳗”不是鸠坑那一带的民间传统菜肴,但作为一道十分有名的素菜,其蕴含的特质与这方山水的特质一脉相承,十分的贴切。“素鳗”是由珍贵的豆腐皮包腌菜、嫩南瓜、豆腐丁等馅而成,然后稍稍一煎即可,这个菜很淳安,别处难觅。鸠坑也很淳安,别处不可能觅得,鸠坑还很优质、很出众、很少有。鸠坑有嘉木,鸠坑都是茶。

春山半是茶

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右边,也就是东北方向是大名鼎鼎的新安江,千岛湖形成后,这江变成了湖,但由于这一段新安江基本是峡谷,所以,线条的大小变化不大,不过是线条加粗墨迹加重罢了。从湖的对岸看,这条边最为有意思,淹掉了江滨与口子上的村庄,正临湖边的是山的横截面,有的像削过,有的像砍过,有的像啃过,这些山也成了源与源之间的界山。

左边也就是西北方向,是白际山脉,这山脉连绵几百里,这一段不算巍峨险峻,最高峰园尖山也就海拔米,这是与安徽的界山。

下方,也就是底边,是与淳安梓桐镇相隔的一脉山岭,这一脉岭有好几个通道,过去两地来往都这么走。梓桐过鸠坑到新安江外出,鸠坑翻岭去梓桐,过去梓桐与鸠坑还曾并成一个行政区。这一排隔山也有五座山尖,比较有名的有笔架尖、竹尖山、乌鹰尖,它们像卫兵守护着两地人民的来往。

在这个“素鳗”里,有三条主要的源:南村源、赋置源和鸠坑源。过去沿着这源往外走,都是到新安江边的码头,所以源口就是通外面的埠头。

千岛湖形成后,东北方向被水封了口子。处在新安江边三条源口子上的村庄都淹入湖底。出路从此割断,封闭成了基本状况,在很长时间里自我循环成了生活的方式,好在封闭的空间关不住茶与茶事的绵延,关不住独特人文的沉淀与发展。

公元年,范仲淹被贬睦州任知州,他在睦州不过半年,但留下了许多“清新流丽,意味隽永”的好诗,其中有“潇洒桐庐郡十咏”。十首皆以“潇洒桐庐郡”开头,有这么一首是当中最出众的: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当时的“桐庐郡”是一个州级行政区划的借代,在古代“桐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郡、州、府”的名称,还有范仲淹时代也不是“郡治”时代。范仲淹十有八九也没到过鸠坑,他在睦州总共半年,从梅城出发逆新安江而上,来鸠坑考察,估计没这个时间,当然也不一定。但本地人,都觉得这“春山半是茶”说的就是鸠坑。

鸠坑口就是过去鸠坑源溪与新安江交汇处的一个地方的泛指,当然也有具体指代,那就是鸠坑口村。这是一个小村,当年也就两百人不到,稀稀拉拉曲线散开,但它处的位置重要,是一个口子上,这个口子在当年是重要的一个节点,因为整个鸠坑源里的人都要通过它沿新安江出去,那时可以直达杭州。

鸠坑来历的三种说法

鸠坑口村被水淹掉后,大多村民都移民去了江西。还有五、六户人家“赖”了下来,他们到了屋后的山上结棚落地。方淼华家是其中之一,他家就住在中垅山,父辈就是做点山场(当地俗语:农活)过日子。屋下十米就是千岛湖,只要出门就得乘船到对岸,然后才能出远门。后来他下了山搬到了对岸,在马路边建了幢房子,临湖靠路。处在鸠坑口长长的峡谷里,果真像一个门卫,守着口子,守着这条源的口子,守着不太有人进出的路。

鸠坑口所在的行政村,叫青苗村,这青苗村有六个自然村,都是后靠村。这六个村分别叫:毛岭上、青苗碣、百念亩、刘家、鸠坑口、白坪。除了白坪,其余都在湖边,而白坪却在一个山岙里,有四十来户人家,但千万不要以为是一个原村落,也是移民后靠的。这个山岙是一个只有鸟才可自由出入的地方。周边除了山就是水,它不临水,但它临的山临水。千岛湖的水把他们曾经的村庄淹掉了,他们不愿迁走,只能往后靠,靠以山为主的生产资料生活。水位最高时,差不多一直满到曹家的下村头,所以这条源,真正没被水淹的村是从曹家开始的。

曹家是一个有着出众地理标志的地方,62岁的徐凤鸣说:“过去我们村里的水曲里拐弯,溪在村里有九道弯,这弯出来的样子,画都画不出这样的美丽与壮观。”

他说,溪从仙桥那里弯过来后,在村前就无规则地拐了起来,山环水绕,九曲连绵。这一拐,村庄就往里缩,村庄被这水逼得也在拐。每一拐就得有一渡,这渡也就是在溪里搭一渡踏步。村里与村外,村里与村里的交往就随着这溪的形象起舞。

后来,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把这个溪给拉直了。地是多出来一点,但对村庄的整体形象影响还是很大的。过去曲里拐弯的溪床,现在已经是村庄的一部分,老徐说:“我家的房子就建在当年的溪里。”

老徐万分遗憾地告诉我:溪改掉了,九曲的样子没了,若还说鸠坑就是从这里来的,就不理直气壮了。

老徐的这种说法,是鸠坑来历之一。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是由鸠岭山演变而来,另一种是鸠坑源里有九条溪,由九而鸠。这个由九而鸠与老徐的由九而鸠,何其相似,但又十分不同。但真正怎么来的,可能是无数似是而非的杂交、混淆之后重新生成的结果。可能与斑鸠,可能与爱情,可能与茶叶及其传说等有关。

曹家村村民不姓曹

曹家村在一座山下,这座山很有型,像一片瓦片横向剖开的一半搁置的样子。这山叫牛背垄,缓缓的弧形,南北走向,村庄就在弧内,正面看上去好像是一座独立的山,事实上后面与其他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跟着老徐爬上“半片瓦”南侧的山岗,完全是另一种景象。这南侧边上其实是一个山坞,在这个山坞间有着旱地与农田。这垄山跨越了溪流,像是在这里筑了一堵墙,把鸠坑源给封死了。这座山好像封掉了鸠坑源,但又留出了一条溪,溪还是有走的空间,缝洞。溪的上方叫“仙桥”。徐凤鸣说,这段溪过去有许多大石头,很有气势。后来,把这溪打大了,打宽了,这上面的巨大卵石也不见了。

也有说是一次洪水把“仙桥”冲走,把两边的石墩冲宽了。这上游除了一条溪的出口,基本上是那垄山围成的一个近度的弧,这整个形状的地名叫“合头湾”。过去进出鸠坑源,得爬那垄山上下,后来打了个质朴、粗糙、袖珍的隧道,进出方便了,现在看上去这垄山上有了两个“洞眼”了,一眼水流,一眼人流。

其实从前,外人去鸠坑源,走到这里都有点惊悸。骑马的下马,坐轿的下轿,觉得这种地形,一般里面肯定有大乾坤,不可造次,得谨小慎微。

曹家村村民中,现在主要是徐、吴两姓,也有邵、方等姓,然就是没有一人姓曹。但为何还叫曹家呢?这还得从元末朱元璋开始起义说起。村里的一段传说,说明了一切。

元朝末期,曹家居住着曹氏两兄弟,哥哥叫曹千斤,弟弟叫曹八百。两兄弟虎背熊腰,力大无比,且又武艺高强,在那一带很有名气。

曹氏兄弟得知朱元璋善待官兵,体恤百姓,就一同到谷雨岭去投奔朱元璋。军中另一名武将康茂财气量狭小,本领不如曹氏兄弟,就在朱元璋面前诬告曹氏兄弟有野心,想谋取天下。朱元璋偏信了康茂财的谗言,下令杀了曹氏兄弟。

朱元璋后知中了奸臣计,顿足捶胸追悔莫及。仰天嚎啕大哭了一场。为纪念曹氏兄弟的功德,朱元璋返回曹家,在其门口新手栽下了两株柏树,这两株柏树历经年风雨仍然郁郁葱葱地屹立着。

后来,徐、吴入居曹家,为纪念曹氏兄弟之德,仍叫曹家村。这种守德重义的品行在鸠坑源蔚然成风,他们重情有义,传统美德很是圆润。

这样类型的村庄,在鸠坑源不在少数,随便数数都有好几个:曹家不姓曹,刘家不姓刘,姜家不姓姜,邵家不姓邵,潘家店不姓潘,程家山不姓程。

更为有意思的是还有个十户小村叫:施家门前。它的对面从前曾住有一户姓施的,施姓走后,方姓入住了,但名字还是保留原住民的含义。

施家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战乱时,为躲避战事,一家老小,从徽州迁至细坑源。施家结庐而栖,遇茶成友,把野茶树开垦出来,并不断进行原种补种,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八卦茶园。后来,随着自己到徽州做茶叶生意,又回到了屯溪。但留下了“施家门前”这个地名,也留下了这里的人文情怀。

潘家店原来是潘氏首居,至年,徐延坚迁入此地。潘音道夫妇无儿无女,二老宽厚仁义,极力帮扶徐姓立家。徐延坚知恩图报,奉养潘氏二老,二老倾其家产传给徐延坚。潘氏过世后,徐氏宗祠立潘音道的灵位,以供祭祀,并沿用潘家店村名。

这些有意思的村名中,包含着一个很大的信息,那就是住在鸠坑源里的人形成了一个大气包容、平和宽厚的人文性格。

瀑布如注,水落处茶园成片

鸠坑盛产瀑布,而这瀑布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规模不大,凌空而下,而很少有贴着石头而下的。远远看去,就像山折转在倒水一样。心想这不就是铜壶倒水吗?山谷大地就是巨杯,大自然在斟茶呀。

去万岁岭要经过一个叫大龙门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非常有意思。说实话,我根本不能精准地把这个样态,描述出来。我面对它,感到十分苦恼,感到自己笔的柔弱、笨拙、无力。但还是要试试看,因为我得告诉大家,有这么个地方,有这样的瀑布。

那是老林坞村的下方几百米处,老林坞既在一个山涧里,又在一个悬崖上。《淳安县地名志》是这么说的:……村民由下严家迁入,因地处古木繁盛的深山老林凤山脚,故名“老林坞”。因这个地名我们可以展开想象那里的景象。

从大龙门瀑布看,有几幢房子,似临崖的。当然这里的崖并不在山涧,而是山涧往山凸走的横带上,所以看起来很有高山独有的韵味。

我称其为大龙门大瀑布,它在北面,而在大瀑布的西南面,莫名其妙的、毫无道理的惊现一个十分出众的瀑布。那里有一个高高的断崖,这个断崖处在南边一座山的坡面上,这个悬崖不知怎么形成的。整个地形,这一带如同塌陷了下去,形成了这么奇怪又复杂的地形。

水便临空而下,像山上突然的来水,顺势倒入下面的地上,成为唯一的,为茶斟水的似形又神的样态。这个样态,是远古时期造山运动赐予鸠坑的礼物,如同一个形成好了的山与涧,又突然塌了下去,形成了瀑布、悬崖与乱石滩。

有大龙门一般来说就有小龙门,确实如此,在更上游,一个海拔更高的小山村柴坦的村口,就叫小龙门。

大龙门之上是老林坞,小龙门之后是柴坦。都是小山村,一个高一个。是有了龙门才有瀑布还是有了瀑布才有龙门?这个问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瀑布如注,水落处茶园成片,好似某种隐喻。

鸠坑的水皆成瀑,瀑像茶壶倒水,瀑布也有声成乐音。这种山水碰撞出来的声音,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籁了吧。

水如弹奏的手指,大地如一把琴

在高高的万岁岭一侧有一个小山村,只有7户22人。这个村有别样的名字:胡琴湾。它的名字说明了鸠坑的某一现象,并不像村庄这么显示“小”。

传说清朝时,严姓祖先由本乡下严村涡潭迁此,住地两侧山高坑涧深,流水嗡嗡作响,胜似琴声,故名“胡琴湾”。怎么样的地理特点才能让山涧水发出胜似琴声一样的声音。是涧水在制造出无数个高低不一的小瀑布,发出七个音符一样的声音,经过两边山谷的反射、回音,产生了更为悦耳的音乐之声,这水如弹奏的手指,这大地如一把琴,这要经过多少的地理巧合才能实现这琴声的效果?

鸠岭山送嫁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鸠坑毛峰”茶的来历,是一对叫金龙毛凤的夫妻,金龙把老山崖采来的茶叫做“金龙茶”,毛凤则把屋后岗上采下的茶叫做“毛凤茶”,后来,鸠坑的金龙、毛凤茶被皇帝选为贡茶,在京城里很有名气。不过,皇帝忌讳龙凤二字,就降旨将金龙、毛凤茶改名为“鸠坑毛峰”茶。

鸠坑的主源,大约有15里,它的源头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山岭,万岁岭。看到这个名字感到有点像皇家之岭,其实它原先叫谷雨岭。这两个都是好名字,叫起来顺口,品起来有味,又像茶叶。这个岭与朱元璋有关,因为他在那里曾屯兵多日,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名字。有一说法,万岁岭是朱元璋命名的,但我觉得这名字应该是来自民间,而且一定是朱元璋百岁之后。不管怎么说,这条岭这个地方承受得起这个名字。

凉水洞,并不是一个洞,而是一山涧水的出发地,只是它流出的方式有点像从洞里出来,所以叫它凉水洞。

在凉水洞的后山上,有许多士兵的坟墓,当地人数过有堆,这个数字不知是精准的还是大概的,反正现在这里就叫:堆坟。在这一带的还有一个地名叫:打铁岩。

这个名字看起来与朱元璋无关,但曾是他的办公室。这是一个类似于洞一样的地方,天然如屋。还有一个地名,与朱元璋紧密相关了:女儿坟。这是绵亘几片山的一角,它的周围都是茶叶。

当年朱元璋的女儿违反军纪被斩,就葬在这里。与茶叶相处了几百年,那是她的幸运,茶叶才是常青常绿的。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女儿坟,这是茶叶的世界。翻过一片山岗,还是茶叶,这里与万岁岭差不多高了,万岁岭海拔米。这个地方有个非同一般的名字:老茶栬下。柴坦村的严华元,指着自己的茶园跟我们说,老茶栬下我有4亩茶叶。

老茶栬下,这名字多么有形象感。栬在淳安就是树桩、根部的意思。这样的地名出现在这里,是多么的贴切又合适。在万岁岭顶看两边,那边是安徽,这边是鸠坑,基本是看茶园的形态,比的也是茶园的规模和质量。两省之间这茶叶成为重要媒介,如同万岁岭的另一种形式。两地茶叶的交流,两地茶叶的贸易,两地茶叶的采摘互帮,是柴坦村与安徽之间的交往变成“同乡”。

柴坦,其实叫“柴碳”,后来谐音成柴坦。这个海拔米的高山村,谐音为柴坦,是村民对平坦的向往吗?

严华元的家属也是安徽嫁过来的,如今她的鸠坑话已与别人无任何差别,已完全消融在这方山水间。他说现在已离不开这里,是因为他离不开茶叶,离不开万岁岭下的独有空间。他说俩口子伺候着十几亩茶园,光这项就有好几万的年收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ly/13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