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一位身残志坚的苗族青年,
生长在这风情文化多姿多彩的黔东南,
大家都去看会(看热闹),
他却“钻”进了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摆地摊,
找到了一条生路。
……
年,告别贫困,分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年,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免费做了双膝和髋关节置换手术。
“等康复了,扔掉拐杖,我要努力娶个老婆!”他充满信心。
他就是凯里市开怀街道龙井村残疾青年杨通权。
12月6日,是养朵村苗年的最后一天,据说,也是今年巴拉河沿岸村寨苗年的完美收官。
当日下午,芦笙吹响,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涌向铜鼓广场,踏歌起舞,在大地上敲下幸福的节拍,宛若一个巨大的“流动银盘”,甚是壮观。
晚上,苗年芦笙会散了。村口公路上,太阳能灯照得通亮,大汤锅狗肉、凯里米花糖、饮料……可真热闹啊!吆喝声此起彼伏,地摊位一个接一个。
走到大寨岔路口看到,寒风凛冽,杨通权柱着双拐杖,双脚裹起沙袋站在挨公路内侧的摊子边,整理苹果醋、八宝粥、牛奶……但东西不多,很整齐。
“王老吉多少钱?”
“35块。”
于是,杨通权便拿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