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金陵博物馆middot藏品鉴赏歙县

▲金陵博物馆鉴赏

石国柱等编歙县志十六卷

年代:民国二十六年()旅沪同乡会排印本

形式:1夹16册

尺寸:12.8×19.2cm.5×71/2in.

歙县为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歙县古名歙州,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金陵博物馆藏品?石国柱等编

《歙县志》十六卷

“徽州文化”发源地歙县,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位于皖南地区,北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西南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接壤。地处皖南山区,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有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并以渐江、新安江谷地和练江谷地为两大山系的接合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总面积平方千米。▲歙县图片来源:歙县发布歙县是我中华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县邑之一,歙县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置歙县,自隋末乃至解放初,歙县均为郡、州、路、府和专署治所,是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名就是清初由安庆、徽州两府名中各取首字合成。建国后,歙县日益繁荣,年又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图片来源:方永华)歙县自古文风昌盛,向有“东南邹鲁”之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中,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及徽派盆景等,构成了独特的新安文化流派,它是歙县和徽州他邑先人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已深为海内外人士所珍视。▲新安江山水画廊图片来源:歙县发布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自唐朝以来共出进士人,经济学家王茂荫,教育家陶行知,新安画派大师黄宾虹,革命音乐家张曙等历代名人都诞生此地。▲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歙县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徽菜(石锅臭鳜鱼)图片来源:歙县发布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歙县是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的发源地、主产区。歙砚始于汉,驰名于唐,之所以闻名于世,在于砚石的优异和制作的精美,因“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天下之冠”。徽墨始于唐末,有“落纸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特点,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一说。

▲徽墨

图片来源:歙县发布(网络配图)

歙砚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歙县这座千年古城,古老而又年轻,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综合性传习中心,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歙砚图片来源:歙县发布境内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徽州古城图片来源:歙县发布(网络配图)《歙县志》的发展考略《歙县志》体现歙县历史、文化和名城内涵。在氏族、古村、徽商、旅游、茶业、文化、文房四宝、风俗、人物等领域。歙县历史上的8部《歙县志》平均间隔时限为48年。

▲金陵博物馆藏品?石国柱等编

《歙县志》十六卷

《歙县志》版本

明万历《歙志》

明天启《歙志》

清顺治《歙志》

清康熙《歙县志》

清乾隆《歙县志》

清道光《歙县志》

民国《歙县志》

年油印本《歙县新志》

年版《歙县志》

年2月歙县第9部《歙县志》出版发行

金陵博物馆收藏的《歙县志》是民国时期,石国柱等编《歙县志》十六卷。

▲金陵博物馆藏品?石国柱等编《歙县志》十六卷

石国柱,安徽全椒人,年11月至年1月,任国民政府歙县县长。在他任职期间,开通了杭徽公路,重修了渔梁坝,主编了民国《歙县志》等,

▲渔梁坝

图片来源:歙县发布

民国《歙县志》由歙县旅沪同乡会付梓出版民国《歙县志》主修为知县石国柱(全椒人,任职,),同修为知县楼文钊(诸暨人,任职,),倡修为歙县行政会议阖邑代表。

公举筹备委员为许承尧,江唪,黄家驹,江友燮,程致泽,汪本楹,毕恩桂,汪启祚,凌集梓(俱歙人),

总纂为许承尧,分纂为(以年齿次)叶宗尹,徐丹甫,黄宾虹,许家修,黄家驹,汪国杰,毕恩桂,江友燮,程郁,叶峙亭,程致泽,汪启祚,鲍家骏,许清华,鲍幼文,罗长名,

干事为洪光祖,鲍碌,黄值源,汪岷,毕炳贵,程兆祯,吴永春,

绘图为张散文,校印为歙县旅沪同乡会(主席程霖生,曹裕炳,总务委员吴亦植,方曦,胡大椿,徐大公,财务委员周世忠,王金杰,叶德荣,曹光发,吴兆垣,方仕杲,

总校许世球,分校许大受,方光照,曹传经,许朝桢,方修)

▲金陵博物馆藏品?石国柱等编《歙县志》十六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歙县志》总纂为许承尧。许承尧(~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

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许承尧(~年)

而在年,历时五年,五易编目,四改书稿,总投资一百万元的新版《歙县志》于年2月出版发行。这也是歙县历史上的第9部志书。

新版《歙县志》共分29编(含卷末附录在内),前置卷首(包括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采用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全志余万字,分上下两册,定价人民币元。

重修《歙县志》,得到了歙县县委、县政府,方志学家,省市志办及该县广大人士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志办称其为“一部比较成熟的志书。”

重修的《歙县志》注重资料性,注重体现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注重专家修志。

重修的《歙县志》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特别是人文资料丰厚,具有较高的存史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是继承了传统志书体例;

三是地方特色鲜明;

四是人物收录广泛;五是充分认识和发挥了附录在志书中的作用。

▲徽州府衙

图片来源:歙县发布“品茗茶,读《歙县志》”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歙县知名古城,有无数的文献资料留给了后人研究,而《歙县志》作为这些文献资料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歙县志》也是歙县丰富底蕴的一片剪影。该志至今仍在服务于徽州的文化建设事业。

例如歙县的特产之一茶叶,就在《歙县志》中有充分的描述,今天就让我们“品茗茶,读《歙县志》”。

首先,歙县大方茶属绿茶类中的扁形茶,传说因明代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年,大方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年被选为国礼茶。

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年间(-),大方和尚为招待香客,自种自制茶叶,供来人饮用。

据李大椿主编《西湖龙井》()记载“扁形龙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大方茶用荷包锅(徽州称斗锅)和菜油,而龙井茶用浅锅和桕油。”歙县大方茶因其外形扁平匀齐,色泽暗绿微黄,茶汤亮绿,有熟板栗香,味浓爽口而名扬天下。大方茶对消肥减胖有特效,故被誉为茶叶中的“减肥之王”。

▲大方茶

图片来源:歙县发布

同时,歙县是珠兰花茶主产区,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据《歙县志》记载:“清道光,琳村肖氏在闽为官,返里后始栽珠兰,初为观赏,后以窨花”。

年,歙县茶厂选送的珠兰花茶荣获国家商业部全国花茶评比第一名。近年来,歙县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率先创建珠兰花大棚基地,树立“好茶窨名花”的经营理念,填补了国内高端花茶市场的空白。

歙县珠兰花茶是以徽州烘青、黄山毛峰、歙县大方茶、歙县滴水香等茶叶为茶坯,新鲜珠兰花为香料窨制的香型茶,既有珠兰鲜花的清雅芳香,花香持久耐贮藏,又兼具黄山茶叶纯正茶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珠兰花

图片来源:歙县发布

歙县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年《歙县志》云:“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歙县街源地区),东则跳岭(歙县里东乡),北则黄山(歙县许村镇至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

▲黄山毛峰

图片来源:一条

黄山毛峰形如雀舌,匀齐壮实,锋毫显露,色显嫩绿泛象牙色,鱼叶金黄,香气馥郁持久,汤色嫩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匀肥壮,黄绿鲜活。其中“金黄片”和“嫩绿泛象牙色”属于特级黄山毛峰明显的外形特征。年,黄山毛峰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年被外交部定为招待外宾用茶和礼品茶。

▲金陵博物馆藏品?石国柱等编

《歙县志》十六卷

茗茶虽然不能够代表是歙县全部的丰富物产,但确实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在大量的歙县志文献资料面前,《歙县志》并不能够取代所有的会歙县志研究资料。

但这本志书确实可以称之为是“中国徽州文化”起源地的一片剪影,至今仍在服务于徽州的文化建设事业,这也是金陵博物馆收藏这本石国柱等编《歙县志》十六卷的原因。

参考资料:[1]歙县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ly/845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