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井新闻
龙井特产
龙井天气
龙井房产
龙井旅游
龙井招聘

闽台百家姓之严姓完整版

北京著名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中国姓氏寻裉》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多万,在中国大陆排名第93位。严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92位。

一、严姓起源

1、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2、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有所载。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庄氏为什么心安理得地改姓为严氏,就是因为严氏与庄氏本就同宗同源,从血缘世系上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3、出自古有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远古代时有个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尧时代的名士许由之友严僖,就是严国的后裔。根据历史上严氏的分布留下带严字的地名推测,古严国应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4、出自赢姓,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弟嬴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蜀郡严氏。

5、出自姬姓,出自战国时魏国大夫严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严遂,全名为姬严遂,卫国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的战国时期韩国大夫,史称严仲子。在严遂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为著名的东海严氏。

6、出自鲜卑族和巴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随慕容家族进入中原,成为河南严氏的一部分。北魏时川鄂的巴人中有严氏族,后也成为西部汉族严氏的一部分。这丁零和巴人中有严氏族的先人可能是古严国人西迁与当地土著的混血人群,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7、出自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源于元朝时期蒙古诸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满族巴林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潘氏、詹氏、白氏、颜氏等。

8、出自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源于明、清时期女真诸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严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阎氏等。满族严穆吉氏,亦称燕济氏、颜济氏,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杨氏等。满族严直氏,亦称颜之氏、颜珠氏、颜之氏,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阎氏等。

  9、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锡伯、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1、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本姓庄,为庄忌,会稽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其著述甚丰,好辞赋,有辞赋二十四篇,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见于《楚辞章句》。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放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往上追溯至西汉将其改为严姓,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2、严光,字子陵,乳名狂奴,本庄姓,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有高名,曾与汉光武帝刘秀游学。刘秀称帝,欲召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隐姓埋名归隐于浙江富春山躬耕垂钓,其不恋富贵功名之高风亮节令后人赞叹景仰,汉明帝时避帝讳改庄为严,由是“天水家声大,富春世泽长”而为严氏后人尊为严氏始祖,此提法为较多数严氏后人所认可。

三、迁徙分布

严氏是一支古老的姓氏,也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当今的严氏一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庄氏改姓而来,另一部分则是由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在西北部。到了东汉以后,由于庄姓改姓的加入,发展很快,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在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集聚区,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两汉至西晋,由于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方,严姓族人因入仕等原因衍播的重点还是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到三国、两晋时,西部丁零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晋王室的南移,大批中原汉族先民也纷纷南下避难。严姓族人也逐渐南徙,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中原严姓逐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到唐宋时期,严姓已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一方面严姓在故地依然大放异彩,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还有四川的严绶家族。另一方面严姓族人渡江南徙,在江南各地得到更好的繁衍生息。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尤在南方各省发展很快,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在许多地方都有繁衍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最为典型的是在福建重镇的邵武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严姓俊杰,严参、严羽、严仁齐名,均今福建邵武人,世称“三严”。其实,当时的邵武严氏远不止这些,还有严肃等,号为“九严”,可见当时邵武严氏家学渊博,人才辈出。元末明初,福建莆田的一支严氏迁徙至广东潮州,定居于海阳县港口村(今澄海澄城)。明代,又有一支莆田严氏广东省惠来县牛屎岭(今隆江御史岭村)创村蕃衍。严姓在潮汕地区繁衍成为一个大姓,约有多人,以潮州湘桥区、潮安、饶平为最大聚居地。明初,明王朝的大移民政策促进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严姓族人向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迁徙,到明代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沿海一线,在这个时期,江西分宜的严氏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分宜严氏出了一位在明嘉靖年间任首辅的严嵩。至清代,江南的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依然是严姓族人主要的聚居地。另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亦有为数不少的严姓居民。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诲人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渐多,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占全国汉族严姓人口一半以上。

四、严姓入闽

严姓入闽来源较多。

1、汉代,汉武帝建元三年(前年),闽越发兵攻东瓯(今浙江永嘉县瓯北镇),中大夫严助奉诏率兵平东瓯之乱,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武帝再派助发援兵,并使闽越降汉,后定居在福建。

2、晋太康三年(年),严高为首任晋安郡太守,治所侯官县(今福州鼓楼区),遂有子孙定居在福建。

3、唐德宗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严辅率族避乱人闽。严辅是唐德宗建中三年进士,

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福州侯官,官居荆州通判转授金华府丞,严辅生有二子,辗转播衍闽清、永春、德化,其二十三世孙严恩,于明洪武三年迁入仙游盖尾镇沙园,现已蔚成望族;湖广黄冈严荣于明洪武元年受封骠骑将军奉旨镇守兴化卫,分族莆仙,后裔繁衍仙游县赖店镇山兜、园庄镇东范。明洪武廿七年严延昭任广东惠州府碣石卫,其长子严和安偕弟严和敬及侄儿等六人于明永乐十年自广东海丰迁徙仙游卜宅文贤里石狮保(今度尾镇云居村)肇基创业。

4、唐末光启年间,大批严姓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其中有严怀英,宇仲杰,河南固始人,因屡立战功,政绩显著,闽王授勋荣膺朝议大夫,赐大夫于福州仓山盖山镇阳歧村,严怀英生有二子,繁衍为闽侯阳歧严姓宗系,后裔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天水郡严子陵的三十八世孙严毓爽、严毓继兄弟始居闽西,后裔散居各地,现在的福清江阴,称“十八严”,为“兰田严氏”,兰田严姓后裔传至明清两代,又有迁入莆田溪西定居者。

5、唐末(年),严蓬吉随迁徙福建侯官,后来迁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明山湖隐居。严蓬吉在尤溪生两子严憬、严慵。严憬定居西华,严慵回迁河南固始县。严憬生三子:严祖、严钦、严稚,严祖一支严氏留居尤溪,后裔分衍全县各地,严钦迁沙县,严稚迁兴化府仙游。历经五代、宋两朝,至元代,因战乱频繁等原因,其许多后裔迁徙于县内外各地定居。严蓬吉之20世孙严文大于明洪武元年,由西华迁至东华村丁溪自然村定居。严文大生二子,长子严敬大支系六代孙迁徙闽侯大木溪南城,八代孙迁徙闽清;次子严敬十二生二子,严敬十二支系八代孙严大福迁徙永泰,其孙严旭华回迁祖家南乾堂。后裔严俊迁徙尤溪城关,俊后裔严九才肇基尤溪城关龟头坂。

6、客家的一大族系闽西的严姓。

1.最早是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严姓浙江桐庐派系严子陵第二十二世孙严天民进士及第御封中顺大夫,唐僖宗乾符元年授金紫光禄大夫任司天监,唐广明元年为避“黄巢之乱”携家小迁徙虔州(现江西宁都洛口镇);宋神宗熙宁年间严天民九世孙严徳善任湖广黄州太守,其子严献轮被录用为司库,宋哲宗元符三年严献轮携家小经宁化石壁入闽西汀州府住上杭严丰畲柜山东;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严献轮曾孙严泰盛任汀州知府,卸任后其子严留英被录用为府尉,中途辞职将家小迁徙广东埔邑车上村(现广东大埔西河镇车上村);宋度宗咸淳九年,严留英曾孙严令明携妻儿到上杭县枫林塘角(现永定县龙潭镇枫林村),为永定严姓开基祖。

2.元武宗至大二年严一舍郎、二舍郎兄弟从安溪县梅岭村来到漳平居仁罗坪社(现漳平桂林村)定居繁衍至今,二舍郎第五代孙严和安、严和敬兄弟自广东海丰迁徙仙游度尾镇云居。

3.元英宗至治三年严子陵第六十一代孙严天庠经宁化石壁堡迁徙汀州府万福村(今长汀县馆前镇严坊村),严天痒的长子严清昂,其长子大一郎后裔现住上杭古田镇洋稠村,次子大三郎迁往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三子仍住肇基地严坊村;次子严留昂的第三子大七郎后裔,四子大八郎后裔;经永定迁徙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三子严宁昂的的长子大九郎在元末明初因经商迁徙连城县四堡镇团结村,三子小十一郎迁徙清流县邓家坊严屋村,四子小十二郎后裔现住长汀县馆前镇复兴村。

4.明朝英宗正统元年,由长汀万福村的严仲信带领子孙,在上杭县白砂里枣坑村(现早康村)大埔头古楼岗开基,创建村落。明英宗正统十二年修建了枣坑严氏宗祠,祠堂楹联为:“汉室清高弟,唐朝将相家”,横眉是:“炎汉高风”,年红四军在这里召开了“早康会议”,今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康严氏到清雍正、乾隆年间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特别是木材和土纸的大发展,盛销潮汕、台湾和东南亚诸国,人口已超人,便向外发展。有一支迁江西上饶,一支迁浙江衢州,一支迁广东龙门,还有到广东粤北和本省建宁、三明(现梅列区渔溪村)。来上杭开基的严氏共有三支:第一支就是白砂早康,第二支是古田竹岭凹头,第三支是古田洋稠园墩背,都已传衍到27代。  5.明世宗嘉靖七年严子陵第六十代孙严宏璋从广东梅县石坑镇龙头村迁徙汀州府和平溢严家庄(今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繁衍至今。

7、北宋建隆元年(年),原居明溪的严三五迁居永安。据永安贡川《严氏族谱》载,始祖三五郎于北宋建隆元年(年)由明溪迁徙浮流(今永安)贡川西郊靛青林定居,为永安严姓开基始祖。严三五有4个儿子,分为仁、义、礼、智四房,即长子严廿四郎为仁房,次子严廿五郎为义房,第三子严廿六郎为礼房,第四于严廿七郎为智房。智房后裔多居于永安。严廿七郎的第四世孙又有子焕、子周、子隆、子哲、子升、子昶六房,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房,分居永安各地。智房处五世孙严子昶移居明溪;其后裔主要落籍在邓公坑。北宋景德年问(—年),永安严姓礼房移居于三明;其后裔主要落籍在梅列、荆西、莘口等地。仁、义二房的后裔去向无从考稽。北宋庆历二年(年),福建邵武的严添—迁居大田县的广平。(见大田广平《严氏族谱》)。明洪武元年(年),严伏三从南剑州沈川邑迁居大田坑园(今大田华坑)。(见大田华坑《严氏族谱》)。明宣德年间(-年).永安严姓智房的第九世孙严小七移居沙县,其后裔主要落籍在城关、夏茂等地。明成化年间(-年),永安严姓智房的第九世孙严和四移居尤溪县。清顺治年间(-年),又有永安严姓智房的第十五世孙严碧连移居大田。清代.明溪严于昶的第十二世孙严一统移居福建的南平。大田严碧连的后裔迁居福建的莆田、石狮等地。

8、漳州严姓主要有严鸭母派系和严尧封派系,均为严子陵派下,宋末先后由浙江迁徙而来,郡望均为“天水”,堂号也同为“崇本堂”。严鸭母在龙溪县二十七都翰苑(今龙文区后坂村)开基,为翰苑严氏一世祖,二世严清轩、严乐齐、严梧厝;翰苑严氏后裔严清隐于明景泰年间迁徙今龙文区朝阳镇打山村,其九世孙严周霄于清康熙年间迁徙芗城区新华东后迁居官园;严云水于清光绪十六年迁居今芗城区诗浦;翰苑严氏后裔严宣茂迁徙南靖县山城镇山边村,严荣迁徙山城镇溪边村。严尧封在龙溪县十一都严溪头(今属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开基,二世长房严元奎、次房严元章、三房严元音、四房严元文,严尧封后又到今漳州龙文区步文镇东坂娶妻生子传裔;二世次房严元章后裔支脉于明朝后期迁徙海澄县八都严厝(今龙海市海澄镇内溪村)开基,四房严元文后裔清代年间有迁徙台湾。漳州严姓人口有8千多人,姓氏排名65位。

此外,还有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迁徙福建南平、闽清、福鼎等地的,都很快在全省迅速发展,子孙昌盛。

五、严姓迁台

台湾的严姓,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和广东,据年资料统计,人口数有人,排第92位,与严姓在大陆的排名93位几乎一致。据台湾和福建现有资料记载:清代,福建严姓族人渡海迁入台湾,康熙年间,早有严姓人士迁台,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康熙末年,龙溪严助迁居今台南市。乾隆初叶,南靖严瑞德迁徙今台中大里。乾隆中叶,南靖严敦德入垦今彰化埔心等地;南靖严春生入垦台中龙井;南靖严谦德入垦今南投草屯;南靖严腥贤、严纯利入垦今台中市。乾隆中期泉州有入垦今台北平溪。严待入垦今台北树林、莺歌一带。乾隆二十七年,福建还有严灿入垦台北土城。清代迁徙台湾以南靖居多。至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又有严姓族人入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定居,留下了严姓开垦的足迹。龙溪县翰苑(今龙文区后坂村)人,天主教徒严桑(生年不详,卒于光绪廿六年)入居台湾凤山厅大竹里前金堂区(今高雄市前金区),其长子严发于同治十年()出生,至今已传衍七代。严姓入垦者的后裔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北市和台北县、台中市和台中县、高雄市和高雄县、花莲县、台南县、新竹县、嘉义县等地区。其中尤以台北市松山区、大安区、板桥市、古亭区为众,在台湾逐步形成很有名望的家族。

六、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年),左冯翊改名冯翊郡,管辖临晋、合阳、夏阳(今韩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临渭区河北一带)、莲勺(今临渭区北部)、频阳(今富平)等八县,南北朝西魏元钦三年以后,冯翊郡便逐渐被同州取代。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县(今陕西华县),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华县、华阴、潼关等县市及渭北的下邽镇附近地区,唐乾元元年复改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天水堂:据《千家姓》说,古代严姓家族在天水郡。

富春堂:据世代相传,严氏是东汉时著名隐士严光的后裔。严光,本姓庄,字子陵,西汉末年名士,浙江余姚人。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载,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刘秀接他到京都洛阳,并授予其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从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严光的淡泊名利,为历代所推崇。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对严光有“惟先生以节高之”的赞语,更使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所以严氏后裔以严子陵为荣,视其为开宗始祖,并把严氏宗祠称作“富春堂”,以示对先祖的怀念。

此外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等。

七、历史名人

严僖,古严国之后裔。据《姓考》所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好友叫严僖,即古严国的后裔。这是至今能找到历史依据的严姓第一人。

严遂,字仲子,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时韩国大夫,因遭韩相侠累(名傀)的嫉恨,惧为侠累所害,便周游列国,在齐国结识聂政,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于公元前年刺杀侠累,怕连累姐姐聂荌,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姐在韩市寻到弟尸,撞死在聂政尸前。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

严君疾,秦惠文王弟嬴疾,秦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因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是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史记记载,严君疾晚年的时候,他自择墓地,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夹我墓”。果然在他卒后百岁,刘邦建立汉朝,于渭南建宫殿,其中长乐宫在其墓之东,未央宫在其西,印证了严君疾的预言不假!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严君疾为相地术正宗。

严助,西汉辞赋家。会稽吴(今江苏苏州市)人,严忌之子,一说忌族子。汉武帝建元年举贤良方正,擢为中大夫。建元三年,东瓯告急,武帝派助以节发兵相救,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武帝再派助发援兵,自此东南稳定。出为会稽太守,复归长安,为侍中。严助是著名辞赋家,有赋三十五篇,著有《相儿经》、《严助赋》等,书已不传,唯存《谕意淮南王》及《上书谢罪》文二篇。现在浙江省嘉兴市有严助墓,又称严将军墓。

严安,元朔元年以故丞相史上书,陈击匈奴之右面利。武帝召见,恨相见之晚,遂拜郎中。安亦为武帝文学侍从之臣之一,与司马相如等俱被尊学。后为骑马令。

严延年,西汉东海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字次卿,彭祖兄。昭帝时,举侍御史。宣帝神爵中,劾大将军霍光擅废立不道,为朝廷所敬惮。后又劾大司农田延年,不实逃亡,遇赦出迁涿郡太守,继为河南太守,务在摧折豪强,诛杀甚众,被称为“屠伯”。

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今江苏瞧宁西北)人。严延年次弟,西汉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官至河南太守、东郡太守,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傅等职。精《四书》、《五经》,对《春秋公羊传》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其著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宣帝时,立为博士。辑有《公羊严氏春秋》和《春秋公羊严氏记》。

严遵,字君平,西汉隐士,道家学者,哲学家,思想家。蜀(今四川成都)人。汉成帝时隐居成都市井中,好老庄,精《大易》,以卜筮为生,日得百钱足自养,即闭门读《老子》,终身不仕,著书十万余言。年90余,以其业终。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13卷,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前书已佚,后者今仅存7卷。

严浮调,浮调亦作佛调,东汉末佛教翻译家,是现存佛教记载中最早出家的汉人,临淮(安徽盱眙)人。幼年颖悟遂出家修道。据《开元释教录》卷一所述,师于后汉灵帝光和四年,与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共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师任笔受。中平五年在洛阳译出《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等书,此外,又撰有《沙弥十慧章句》一书。浮调时人称为善译,则或擅长胡语,巧于传译,而为中华译经助手之最早者。夫调能译,且以佛理著书,又为发心出家之最早者,则严氏者,真中国佛教徒之第一人矣。

严畯,字曼才,东汉彭城人,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孙权授以骑都尉、从事中郎。及东吴水军大都督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畯坚决不接受此任命。孙权为吴王,畯尝为卫尉,久之,以畯为尚书令。著有《孝经传》、《潮水论》皆传于世。

严高,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晋武帝太康三年,建安郡分出部分设晋安郡,以原丰(今福州市)为治所,严高为首任晋安太守。严高勤政爱民,以宽惠得人心,以冶城险隘,不足容众,于冶城之南筑“子城”,作为晋安郡城。又在城北开凿东、西两湖,引东、北诸山溪水注入,与闽江潮汐相通,成为当时晋安郡的重要水利工程,给福州带来丰富的鱼米之利,还在长乐开凿严湖,连江兴修东塘等。

严植之,字孝源,湖北秭归人。南北朝齐、梁时学者。少学老、庄,后改《毛诗》、《郑氏礼》、

《周易》、《左传》。齐武帝永明间为庐陵王侍郎。梁武帝天监初年兼五经博士。撰有《凶礼仪注》卷。

严挺之,唐华阴(今陕西华县)人。唐中宗时神龙进士,官右拾遗、考功员外郎、给事中。少好学,举进士。开元中,官终太子詹事。工书,开元二十三年制加皇子荣王已下官爵,曾任尚书左丞,出为洛州刺史,徙绛州。后为为李林甫所挤,乃授员外詹事,令诣东京就医。郁郁成疾,自为墓志,与浮屠惠义善,卒葬其塔左。

严武,挺之子,唐华州华阴人,字季鹰。八岁时,因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父以为戏杀。武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杀也”!父屡禁其习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与杜甫最友善,武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广德二年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其后裔称“华阴衍派”。

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及第。贞元年间,严绶由侍御史升为宣歙团练副使,后为尚书刑部员外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原尹、御中大夫、北都留守和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唐宪宗元和元年,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进阶金紫,受封为扶风郡公。元和四年官至尚书右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淮西招抚使,唐宪宗任为太子少保、检校司空,进位太傅,食封加至三千户,终年77岁。

严辅,字思永,唐德宗年间进士,唐建中三年自光州固始入福州侯官,为荆州通判,改金华府丞,为福建莆田严氏入闽始祖。

严怀英,号仲杰,唐昭宗天佑年间随闽王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因战功卓著,官拜朝仪大夫,卜居福州侯官县(今福建闽侯)阳岐乡,为福州严氏入闽始祖。

严伯生,(—)字天民、从善,唐严州(浙江桐庐)人,唐懿宗咸通年间进士,

后任中顺大夫,僖宗乾符元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

严环,尤溪人,北宋政和二年(年)进士,曾任苏州知府,赠尚书衔

严日休,尤溪人,北宋宣和六年(年)进士。

严有翼 建安(福建建瓯)人,宋高宗绍兴年间教授,南剑州学,为泉、荆二郡教官,精理明动,以师道自任,搜剔经髓,讲授诸生,意融而言,随闻者争听,户外之屦常澲,著有艺苑雌黄十卷。

严泰盛,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年),汀州府刺史,知府。

严留英,宋孝宗淳熙元年(年)汀州府尉。

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严用和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於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复真,尽得其传。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严用和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主张结合时宜治疗疾病,反对套用古方。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十卷,有医论70篇,方约首,成书于宝祐元年。其后他又於咸淳三年写成《济生续方》,收录前书未有的医论24篇,方90首。该著作对之后的医学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力。

严景仁,福建大田人,宋理宗宝佑六年(年)时任将士郎节制使议事官。

严羽,南宋文学批评家,字仪卿、丹丘,号沧浪□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八人,号“九严”。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论诗推崇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反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对明清两代诗歌理论颇有影响。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著有《沧浪先生吟卷》(或名《沧浪吟》、《沧浪集》)2卷,共收入古、近体诗首。

严仁,字次山,号樵溪,宋代邵武人,好古博雅。著有清江款乃集《文献通考》行于世。杨慎在《诗品》中,称他“长于庆寿、赠行,洒然脱俗”。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说严仁“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   

严参,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邵武(一作昭武)人。约生活在宋宁宗年代(—年),与严羽、严仁齐名,时号邵武“三严”。才高八斗,工于诗词,志气高傲,不喜广交延誉。参能词,所作可于花庵词选中见之。

严均,尤溪人,南宋绍兴三十年(年)进士。

严日华,尤溪人,南宋隆兴元年(年)特奏名。

严桂发,沙县人,南宋宝佑四年(年)进士。

严荣,字子明,生于湖广黄岗,元正统二十一年投效明开国元勋徐达麾下,因征讨有功,为明肇国功臣,洪武元年三月授骠骑将军,镇守福建兴化卫,分族莆仙,后裔繁衍福建仙游。

严毅,明洪武中期为侯官县主簿,持己清慎,邑尝旱,褥雨辄应,有盗摽掠,毅遣捕之,其徒甚众,有一渠魁欲害严毅,乃诈为武官之仕,酒延欵,毅悟就席擒之,盗遂息。

严洤,字宗源,号纯庵,福建莆田城关乌石人,明正统十二年乡荐入太学,代宗景泰五年进士,擢翰林庶吉士,同修《环宇志》。再拜江西道监察御史,改云南道,升浙江提学副史、湖广提学副史、广东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署左布政使、都御史。

严启顺,福建漳州人,明天顺二年(年)到青山澳门与东南亚商船贸易,澳门开港者。

严嵩,(—)明江西分宜人,字唯中,一字介溪。明孝宗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七年进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二十三年任首辅。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著有《钤山堂集》40卷。

严奎光,永安贡川人,明嘉靖六年(年)进士,曾任山西吏司郎中。

严聪字安三,福建大田人,明弘治年间出生。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广寇千数,破闽清,攻尤邑,剽掠突田疆,势极猖獗。聪偕其子曰昌统领兵丁御敌,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皇帝下诏地方为其父子建义孝祠,赐碑颂扬。

严讷,江苏常熟人,字敏卿,号养斋。明嘉靖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侍读,迁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用人唯贤,迁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入参机务。殁,赠少保,溢文靖。善文,有《严文靖公集》20卷。

严世同,福建龙溪县人,明嘉靖二十八年举人,任广西浔州推官,后在南京西班牙结识传教士罗如望,接受施洗入天主教。万历二十九年告老返今漳州龙文后坂家乡,带回天主教要理及教义传教世人,是漳州地区最早信奉天主教的人。

严澂,也有为严澄,明代琴家。字道彻,号天地,常熟(今属江苏)人。严讷之子,以父荫官至福建邵武知府。结琴川琴社,演奏风格“清微淡远”。认为琴曲虽表达歌词内容,但其表现常突破文字的局限,故所编“《松弦馆琴艺者》中所收琴曲仅有曲调而无歌词。家信虞山,故继承其琴艺者又称“虞山琴派”。

严拭,也有为严式,江苏常熟人,字子张。晚号髻珠头陀,江苏常熟人。严讷之孙。明代诗画篆刻家,崇祯七年()进士,任为职方。能诗,工篆刻,善山水,攸然出尘时人谓其“文才武略”。

严绳孙,江苏无锡人,一作昆山人。清初文学家。字荪友,自称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参加编修《明史》,官中允。工分隶、楷书,山水深得董其昌恬静闲逸之趣。著有秋水集。

严仙藜,字太乙.清康熙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石码镇人。父名家椿,是石码名儒。太乙曾师事漳中诗坛泰斗郑亦邹。“笃学问,有异才”,却贫穷多病,至50岁犹困于场屋,功名无份,处在文网缜密的“康熙盛世”,名不出闾里,抑郁以终。他虽生平萧瑟,而诗文自有异彩,终不可掩。著有《野航诗抄》,原名《碧梧庵诗集》。

严谟,字定猷,洗名保禄,福建龙溪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该县的岁贡生见《龙溪县志》。严谟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生而受洗。因教宗决定禁止中国天主教施行“中国礼仪”,不许参加祭祖、祭孔的活动,严谟撰述《天帝考》等论著,摘录尚书、诗经及四书中有关“上帝”的语句,要求罗马教廷重新授予中国天主教徒以祭祖和祭孔的权利。其抄本现存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

严遂成,清诗人。字崧瞻,一作崧占,又字海珊,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雍正二年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遂成为诗兼雄奇绮丽之长,尝自负为咏古第一。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

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清文献学家、藏书家。嘉庆五年举人,官建德教谕。精考据学,作《说文长编》45册。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之与《全唐文》相接。收书余家,唐以前文献,皆荟萃于此,对保存和传播唐以前古文献有重要贡献。辑校诸经、逸注及佚子书数10种,合经、史、子、集为《四录堂类聚》,余卷。著有《说文声类》《说文校义》《铁桥漫稿》等多种。为了著述,藏书至2万余卷。

严光国,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人,清代道光年间奏奖仪叙四品御贡生,朝仪大夫。

严承铎,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人,清代咸丰元年(年)任江东司巡检。

严奇,字念薪,号芄园,清福建尤溪人。由郡庠贡入太学,考选宁德教喻,未几升兴化府教授。能诗赋,并工书法。

严复,(年-年)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福州阳岐人,谱名传初,又名宗光,字又陵,幾道,晚年自称愈壄老人,14岁时以第一名录取福州船政学堂,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回国后被派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实行改良,认为培养民力、民智、民德,是使中国富强的根本办法。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八大部书,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把西方国家的有关社会科学等文章介绍到中国,把西方真理传播到中国来,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唤醒民众,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毛泽东曾经列举过四位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其他三位(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声名显赫的人,只有严复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学者。著有《愈壄堂诗集》、《严幾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严寅亮,贵州印江阳坡人,土家族,字碧岑,号弼丞,别号剩广、剩庵、阳坡山民、阳坡居士。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清光绪十五年举人,授四川修补知县,次年旅京入学国子监。光绪二十三年主讲贵阳正本书院,次年主讲铜仁的铜江书院。光绪三十二年被任命为知县,加同知衔,分发四川。著名书法家,在北京书“颐和园”匾额,被慈禧选中为该园名匾用字,获慈禧赐“宸赏”玉章一枚。并于园内一应楼台亭阁共写匾额一十六方,楹联二十四幅。在全国各地仍有许多墨宝留世。逝后葬于家乡印江阳坡。

严修,中国教育家。字范孙,天津市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戊戌变法后归里,设家塾,聘张伯苓创办敬业中学堂(年年迁天津南开地方,后改南开)。开同年任直隶学校司督办,拿管全省学政。任内创设劝学所,宣讲所,并开办天津模范小学、师范学堂、北洋法政、工艺学堂等。年清政府设学部,任学间侍郎。年去职致力于地方文教事业。年与张伯苓筹办南开学校大学部,成立南开大学。晚年倡立崇化学会。著有《严氏两世事略》、《橝香馆书牍》、《欧游讴》等。

严家淦,(-)江苏苏州吴县人,乳名雨荪,初名静波,号兰芬,字静波,曾任国民党(台湾)总统,年调任福建省政府建设厅长、财政厅长,因推行“田赋征实”制度名噪一时,年国共合作时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期间,来仙游视察,在县参议员严幼成陪同下到沙园村严氏宗祠认宗,并游览仙游四大景之一的九鲤湖,在巨石上留下“飞雨奔雷”四字斗大题刻,墨宝保留至今,笔势宛如云游鹤舞姿态奇逸。

严济慈,(年—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连续被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光学仪器工业奠基者之一。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此外还任九三学社副主席、名誉主席。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庄严委员会副会长严永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zx.com/ljtc/10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