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内阁首辅权臣严嵩
图
《大明王朝》剧照
大概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对明朝的印象好像就是皇帝奇葩、宦官一手遮天、锦衣卫滥杀忠良……除了一句“天子守国门”的口号之外,貌似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反而是一讲到宋朝,历史上虽有“弱宋”之讥,宋朝却因发达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后人津津乐道,巧妙地掩饰了“弱”的本质,而至今文化圈内向往“宋式生活”的大有人在。
时下流行的“宋式生活”或许是充满想象的,也可以说是当代人所理解的宋朝,似乎是个只有“文人”的时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都是浪漫的文人雅趣,甚至浪漫到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仿佛进入了一个只有雅、没有生产的“真空”时代。
真空吗?好像也未必。《梦溪笔谈》记载安徽、河南、湖北一带有“十三山场”生产大量平价茶,税收可观,巨大的利益推动宋代茶税政策一改再改;大茶商垄断茶行业,王安石愤然著《茶商十二说》条陈弊病;甚至还有堂堂进士走私茶叶,东窗事发后,梅尧臣以“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批评……这些现实的世俗和骨感,与文人雅趣相去甚远。不是不存在,只是距离产生美。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那么,明朝呢?
人们都说到明代商品茶发展是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推动散茶流行,殊不知,那本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花大力气去推也带不动,更何况是一道仅针对福建建宁府的小小诏令?
明朝的社会发展以嘉靖朝为分水岭,嘉靖之后的工商业高度发展,除了地主、官僚兼营工商之外,地方上的生意人也运用大量资本致富。在商业模式的运作之下,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改变了,剩余的田地开始种起经济作物,为手工制造业和商品经济提供牢固的基础,契约、股份合作等新型态的经营模式开始流行。有学者认为,明嘉靖后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商品经济、资本运作,自然而然地带来商业上的竞争,除了产品的创新能力之外,也需要文人、知识分子来参与宣传。明朝是个名茶辈出的时代,能叫得上名的除了老牌的阳羡、天目、六安,还有新流行的虎丘、天池、松萝、罗岕、龙井、武夷等,其中有不少是僧人、文人参与创制的,也发展出一套文人式的茶审美标准。
?明·沈周《卧游图?仿米山水》
明代茶也如同现在的茶行业发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