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只是一棵古树上的一片普通树叶,藏在深山中。山外朝代更替,沧海桑田,但对一棵古树来说,或许只是一瞬,只是朝夕。
一次,这片树叶被人摘回家,放在了水里烹煮。沸腾后的水,有了颜色,琥珀般的晶莹透亮;有了香气,沁人心神的清香;有了味道,入口淡雅后有回甘的鲜甜。
慢慢地,人们把这片树叶叫作“茶”,一种需要把水加热,才能使其释放馨香与清甜的树叶。
后来,人们为了采摘方便,又培植了另一种低矮的茶树。而这种茶树在春天长出的芽儿,翠绿,鲜嫩。那这种茶芽儿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呢?
放到水里煮,“咕嘟,咕嘟,咕嘟”沸腾后,喝到嘴里却没有了鲜甜,满嘴的苦涩。同样是茶树上的叶子,为什么口味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这样的疑问困扰了很多人。
也许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某人烧水时,忘记了放茶叶。喝到嘴里发现味道不对,才将一旁准备好的茶叶放到水里,想着姑且就这么喝吧。
这杯茶水一入口,满嘴留香,温润如春雨般滋润干田,茶水滑过唇舌,清爽流遍全身。以为就此结束了,却突然泛起丝丝甘甜,返回喉咙,舌尖。
可能后来又泡了很多次,口感再没有像无意间的那次那样。但对那种神秘口味的追寻,人们不断地尝试,不停地泡茶、品茶、再泡、再品,终于在微妙的水温间,找到了对芽茶最温柔的激发。
85℃,多几度,会苦涩;少几度,香减半。85℃,就是水和芽茶最美的遇见,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少一分。
在北纬28℃,玉环龙额火山上的一枚茶芽儿,正在期待着和水的相遇。生长在火山上,历经了生存的磨砺,在春雨中生发出的芽儿却显得异常娇嫩。
一芽一叶,是火山茶树的采摘标准,选取最嫩的芽儿,最嫩的叶,只为入口的那份鲜。而保有这份鲜,要经过12道工序的淬炼,更关键的是最后入口前的与水的相濡以沫。
严格的85℃水温,是西湖龙井的温度,也是火山茶的温度。
这个标准,不只是为了激发出芽茶的馥郁鲜嫩的口感,更重要的是保留芽茶中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微量元素。
中国农科院曾做过检测,火山茶里的硒含量,远远超过一般绿茶,是普通绿茶的2-3倍,锌和氨基酸含量也比一般绿茶高出1倍以上。硒,是人体免疫细胞的好伙伴,具有抗氧化,降血糖的功效。锌和氨基酸就不用说了,是人们经常需要补充的。
如果水温过高,芽茶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会快速发生化学反应,丧失原本的有益成分。如果水温过低,它们就无法被激发出来。
所以,标准的85℃,对火山茶来说,是人们对口感的追寻,更是对健康的守护。
泡一杯火山茶,听到的是山间泉水的叮咚;赏一杯火山茶,看到的是春回大地的生机;品一杯火山茶;感受到的是天地对人体的呵护。
85℃,让原本无色无味的水,幻化出了缤纷多彩的颜色和口味;也让一片原本普通的树叶,成就了一生的浪漫。
而对这恰到好处的水温的探索,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和温情都有一定的度。而这个度的找寻,就像茶人在摸索85℃的过程一样,需要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品味。
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要像两只刺猬一样,相互温暖,又不可因靠得太近而伤害了对方。而对这个度的把握,双方都避免不了会受到深深浅浅的伤。我们需要温暖,但更需要尊重彼此。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希望您能在品味火山茶时,享受自然火山精华的馈赠,收获一份健康;也希望您能够找到,那个能与爱的人温柔相待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