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很费眼神,每一罐茶叶的嫩芽,都是一颗颗挑采出来的。”
每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山上,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采茶阿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身影。
中茶所的龙冠龙井,在西湖龙井一级保护区内有茶园亩,每年生产的春茶均用纯手工炒制。
从3月15日开始,陆续有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采茶阿姨多人来到所里,帮忙采摘鲜叶。
河南大姐陈兰兰,来所里采茶10年,老家种了10亩地小麦的她,现在每年采茶20天,能抵老家务农半年的收入。
安徽大姐汪英,来所里采茶6年,在老家是出名的采茶能手,“采完杭州的茶,我去莫干山采茶,去年一个多月赚了1万2,最多一天,采了块钱鲜叶。看着动作差不多,每一个‘抖’都是不一样的,炒茶有味道着呢!”
20多年前,杭州建德大姐黄秀云,也组织过村里妇女,在中茶所茶园里采茶。
年,黄秀云被当时所里下乡培训的老师相中,之后的春茶季,她每年都来龙冠炒西湖龙井,如今一晃,30年过去了。
做得好年年来,做不好当年清
中茶所龙冠龙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销售茶叶,广为流传的龙井茶十大炒制手法(即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也源自于此。
上世纪90年代初,地处钱塘龙井产区的建德,民间已经开始加工销售龙井茶。
家里有几亩茶山的黄秀云,是村里最早一批炒茶人。
“那会儿,我炒的龙井茶已经卖到七八十元一斤,我帮大户炒茶,一个月工资也有块。”黄秀云回忆说。
年,黄秀云所在的乡,请来中茶所龙冠龙井的退休老师傅,下乡给当地茶农培训龙井茶炒制手法。
这场乡间培训持续了1个月,黄大姐和村里20多人都报了名,培训结束后,老专家还组织了一场龙井茶炒制技能评比,黄大姐得了第一名。
夺冠后,老专家对黄秀云说:“想不想来我们中茶所炒茶?你可以挑几个人一起过来,只要做得好,你们年年来,做不好的,就当年清。”
当年18岁的黄秀云心想,家里兄弟姐妹多,她也没读过书,如果一直留在村里,就只能去附近服装厂打打工,不如去杭州城里见见世面。
于是,黄秀云找来比赛成绩排名靠前的另外三位选手,一起组团来了西湖边五云山下的中茶所炒茶。
这两年的夏天,西湖龙井产区的茶二代们,都会来中茶所培训炒茶技艺。
这也是他们日后成为产区新一代炒茶大师的必经之路,而培训他们的师傅们,会称呼黄秀云一声“师傅”。
在西湖龙井产区,中茶所出品的龙冠龙井一直以品质稳定而著称。这背后,离不开以黄秀云为代表的炒茶工团队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
所里的专家,管乡下大姐叫师傅
3月20日中午,炒茶车间外的接待室里,潮新闻记者遇到了一位老茶客。
他没吃午饭,品着新茶,耐心等待龙冠新茶出炉。
当工作人员说,刚上来20斤新茶时,这位客人毫不犹豫,全部买下了。
等茶时,老茶客对潮新闻记者说:“我有不少朋友在景区有茶山,西湖龙井产区的茶,我基本都买过,我每年都来中茶所买茶,有20多年了。这里的茶园,从生产管理到炒制加工,和别处是不一样的。”
这位老茶客口中的“不一样”,按当年初来乍到的黄秀云理解,就是所里对炒茶的要求特别高,比如动作标准,干茶的颜色和火温把握要特别精准。
炒茶的火温有多度,手被烫伤在所难免。黄秀云炒茶30多年,每年生产季,手都会被烫伤。
“不是我炒茶不熟练。新手前6年,确实会因为手法不娴熟被烫伤,但茶叶炒的时候,蒸汽温度也非常高,再熟练的人,一样会烫伤的。”黄秀云说。
“如果有人把茶叶炒坏不能用了,那这个人,明年就不可能再来炒茶了。”
这些年,黄秀云顶着压力,从刚开始的建德炒茶四人组到如今,已经带出60多位家乡的炒茶师傅,来中茶所炒茶。
其实中途,所里还有桐庐和富阳的两支炒茶工队伍,曾经和建德炒茶队并存过。那些年,大家每天炒完茶,所里的专家都会进行评比,每次都是建德队拿第一。
黄秀云自豪地说,所里的科学家,对我们很尊重,一直都喊我叫师傅!
因为黄秀云的“传帮带”,带动了当地一大批村民学习炒茶技艺。
每年春天,家乡优秀的炒茶工纷纷被各路茶企高薪抢聘。
早在10年前,就有企业出比现在还高的薪水,聘请黄秀云去炒茶。
她都一一婉拒了,原因很简单,她想在中茶所一直做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