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陆羽在《茶经》中,以水源分别水的优劣,列山水、江水、井水为上中下三等。在之后近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演化中,又出现了以味觉、视觉来鉴别。
用感官方法鉴别水质,在还没有科学仪器分析的时代,以及当下也并未普遍使用科学仪器的地方,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一)国家标准对于水的感官要求是怎样的?
水中所含的杂质,一般有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构成了水的浑浊度和色度。现代人饮水,既要讲究无色、透明和无沉淀,还规定了浑浊度的高限,并且无论生水还是煮熟后,都不能有异味。
如国家强制性标准G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除了规定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不得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集中式供水必需经消毒处理且消毒剂含量有明确的出厂和管网末梢的极限含量。另外还特别要求感官性状良好——这里的感官性状包括了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介于6.5~9.5之间。本标准参考了年1月实施的俄罗斯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年4月实施的日本饮用水水质基准。
同样,GB《瓶装饮用矿泉水》对于臭和味的要求为无异味、异臭,不得检出肉眼可见物,PH值指标为5.0~7.0。该标准参照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年发布的《瓶装水》的修订标准。
(二)好水泡好茶,莫如杭州双绝
按照今天我们的经验,真正无味的水(蒸馏水)并不是最好的泡茶煮茶用水。
杭州以“虎跑泉,龙井茶”并称双绝。虎跑泉位于杭州西南,据说唐代高僧性空遇神仙托梦,有二虎刨地成泉,才有了虎跑泉的名字。此泉居西湖众泉之首,又有西湖美景作伴,自古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西山之茶,以龙井为最。虎跑泉水量丰沛,水质纯净,清莹剔透,澄碧如玉。郭沫若先生曾在游西湖时为虎跑泉题诗: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名传天下贰,影对水成三。
由于水的用途不同,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同。杭州的虎跑泉、福州的鼓山喝水岩泉水、无锡惠山泉、江西庐山谷帘泉以及今年水势愈来愈小的济南趵突泉,在古今茶事记载中,都多次被评为泡茶的好泉水。尤其拿来冲泡名茶,无论红茶还是绿茶,确是真香真味,耐人品啜,令人神往。
(三)天下名泉的对与错
不过,水质的好坏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在古代没有科学仪器检测的情况下,只能由人靠实践来检验。
唐代张又新曾在《煎茶水记》中列举陆羽把天下的水评为二十等,包括雪水在内。这一排名是否为陆羽所定,直接引发了千年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果。
要把各地的水一一品评,除了要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外部评水环境。这点和评茶一样,既要保证光线、温湿度环境的一致,还要考虑个人口感的时移和钝化周期。再就是如何保证用具的统一,取水容积和体积的科学性掌控。又以什么为参照物等等。
在一千年以前的唐朝,加上各地之间路途遥远,气候又不同,即使陆羽评水断水的经验丰富,掌握了评水的关键知识技能,恐怕要对各地的水做出排名,也难免会有太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另外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得不考虑。
再者,如果评茶的水一直在变化,估计陆羽评茶鉴茶的经验和水准也要被拉低,消耗掉太多精力和时间了。
(四)结语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包装饮用水》(GB—)和《饮用天然矿泉水》(GB—)两个国家标准,对于水的感官形状的要求。
既然提到了感官审评古人煮水的一首诗,让我们听着水的声音,度过一个温暖的品文赏茶时光——
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原创作者:小玉师兄
泡茶易,选水难,一个点赞胜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