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建水是我五岁的时候(三十多年前啦,哈哈自曝年龄),基本没有留下可以言说的印象,只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一家人能够舟车劳顿的到建水旅行也是值得记一笔的。
第二次到建水是在大学时候,和杰哥一起,跟着老大(大学同窗,地道的建水人)走街串巷,第一次品尝刚从田里拔出的草芽,在每一个街边的小吃店流连、豆腐摊徘徊,感叹于朱家花园的精美……
第三次是在今年初,和杰哥带着柠檬和竹子一起……脑袋里竟冒出了到这生活的念头……
“……在今天,人们要证实曾经存在过一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手工、生活方式、人情味、口味.....只有去建水……”——于坚《建水记》
好在的建水
在建水有个家,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绕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手里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鲜嫩甜脆,可油炒,可下汤)、豆腐、茭瓜、毛豆、青椒、茄子、芋头花……心里想着晚餐该如何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聊天,磨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与两只找错窝的燕子擦肩而过,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子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天井,鸟语花香,阳光灿烂。一只老猫正借着一颗百年香樟的荫庇打瞌睡呢……
在云南,当人们问一个地方怎么样,就会说:给(是否)好在?“好”就是美好,“在”就是在场,定居。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诗云“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诗意地栖息”就是云南方言里的“好在”,而建水就是这样一个好在的地方。
住在建水古城里人们并不热衷于搬家,因为从前的人不是将建水这座城作为商品房来建造的,而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家来建造的,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人会在建房的时候就盼着将来卖掉。比如朱家花园,那建水第一豪宅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建造,图的是代代相传,香火永继……就是一般的小户人家也一定要把自家的院落打造的天长地久,这里不只是居所还寄寓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当然,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未能免俗,建水城里也建起了五六层的高楼,但总体来说还算协调,出现一种别致的错落,现代与古代并列、对话,彼此尊重,绝无取而代之的敌意。
吃在建水也极为出名和讲究。汽锅鸡、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干巴菌韭菜花……在街边只要是寻常小店,都能让人吃的流连忘返,这家的冰稀饭,那家的凉粉,街头的甘草腌梨,街尾的炒米豆腐……(好吃的太多,只能择其二详细叙之)
过桥米线,就是一碗米线端来,它不是现成的,食客必须亲自动手,完成一个仪式,米线才能入口。在建水的每一天都从这充满仪式感的米线开始。过桥米线最讲究的就是那碗汤,用壮鸡、筒子骨、肥鸭,旺火熬煮,去除骨肉后,再以文火煨之,一天成才。上汤时要注入热鸡油,以保持汤的温度。一只大海碗,汤厚油静,虽然黄澄澄的表面没有一丝热气,但是底下藏着滚烫的高汤。堂倌一面走一面吆喝:小心烫着!端到面前,支妥。然后食客将自己的生片一一放入(里脊片、腰花片、猪肝片、火腿片、鹌鹑蛋、豆皮、草芽、竹笋片、豌豆尖、韭菜、豆芽),鲜味顷刻喷出,倒入米线。吃得大汗淋漓,浑身通透。
烧豆腐,就是把用西门井水和当地白皮黄豆制成的方块豆腐用炭火烤熟,沾料吃。看似简单,却极有意思。首先说烧豆腐摊子,这样的摊子通常摆在小巷里某家的大门口或是路口转弯处。在建水,但凡是吃饭的地方,不管酒楼还是小店,都会在门口摆上这么一个小摊。烧豆腐的方桌是特制的,中间是铁条烤架,四个边可以支碗筷,放料碟酒杯。烤架下面是个泥炭火盆。桌子周围支着长凳,客人围坐三边,摊主独占一方,既是仆人又是国王。烤架上堆放着豆腐,洋芋(土豆),小瓜,韭菜……摊主不断刷面上油,翻面烘烤。再说吃法,所有人,认识的、陌生的围坐一起,烧好一块拿一块,这么多人跟本记不清吃了多少。于是原住民时代结绳记数的方法传了下来,摊主面前放着许多小碟,每一个碟子代表一位客人,吃一个豆腐放一颗黄豆,吃一块洋芋放一个苞谷……最后摊主算账,食客愉快的交钱。最后说蘸料,佐料分为两种,干的湿的。干的就是椒盐;湿的那就多啦,蒜油,腐乳汁儿,酱汁儿……
这种吃法主要不是充饥,而是一个消磨时间的玩场,就跟街边下棋打牌一样。大家吃着吃着,就开始相互照顾,他够不着那块金砖似的洋芋,她帮他夹;她想吃他那边已经脆皮开心的豆腐,他赶紧帮忙……这就说起话,聊起天来了。我在建水的日子一天不知道要去多少次这样的小摊,等车时去一下,走累了休息时去一下,就是在饭店等菜上桌前我也会找一个小摊,来两块豆腐,当作开胃……
行走在建水古城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从城南到城北,从城西到城东,步行也就半小时左右,但可以从元代走到现代。从迎晖门沿着临安路朝西门走,城门朝阳楼是明洪武二十二年建造的,城隍庙是明代始建的,天君庙是明嘉靖年间建的,普应寺是明成化三年建的,文庙是元代建的,正门的牌楼是清雍正四年重修的……建水城的路是乱如麻的四通八达,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像穿越迷宫。以为这是向东的路,走到头却发现到了南门。以为这就是一个大杂院,中间却藏着一座高耸入云的明塔。以为这是一所学校,后面却藏着元代文庙……如果从文庙那个方向去图书馆,会经过包子铺、菜市场、烧豆腐摊、米线店,石榴树、海棠树、凤凰花、曼陀罗、几家门上飞龙走凤、被照壁挡住不知深浅的院落、几条宽不到一米的无名小巷……然后经过杨家花园、郭家大院、朱德故居,沿街望去二十多颗常青树。最后穿过小西庄巷,这时候,图书馆的围墙就看见了……
琐琐碎碎,星星点点就讲到这里吧……
建水,约吗?
约吧,八月我们一起去~
(已约好的朋友,你们再等等哈,八月行程安排我一定加速完成)
张田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