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日山者与舒州同”。若再往前探寻,则更为久远,五代时此地便曾建有龙井寺,三国时的道士葛洪也曾炼丹于此。
杭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之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一步步开辟了属于它的辉煌。
从其盛名的朝代源头来看,我们不妨先提一提茶肆文化。茶肆,即今天所说的茶馆,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便有记载:“鲁公隐於民间,一日坐封丘巷茶肆中。”而杭州的茶肆文化,则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梦梁录》中云:“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场,冬月添七宝擂茶、撒手、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梅花酒。”这恰是表明了当时杭州茶肆与书画风格结合,并伴有各种民间俗饮的方法。明代之时,杭州的茶肆茶楼依然林立,杂书记载,除与戏曲曲艺结合外,茶馆老板每逢花事兴起,还在茶馆开花展,以此来招揽茶客。清末民初,杭州茶馆十分兴旺,当时的三雅园、喜雨台等著名的茶馆也是各有千秋,它们逐渐成为人们聚会、谈生意场所的极佳选择。民国初年时更有不少革命志士,比如秋瑾、陶成章,经常在茶馆中谋划革命。现今传承下来的杭州茶艺馆中也有不少佼佼者,如青藤茶馆、和茶馆等,都在西湖边独占了一份风姿。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说完茶肆,再将视线回到茶本身上来,明代诗人高应冕的《龙井试茶》,寥寥数句,便将西湖之茶的精髓道了出来。我们说,西湖茶叶虽有龙、云、狮、虎之别,但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最,其中奥妙,唯去龙井品茗问茶方可悟出,因此有“龙井问茶”之称。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也称道:“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它位于风篁岭上,为西湖群山南、北两大支的交接点,这里山林密集,截水面积广大,泉源茂盛,大旱不竭,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
张岱的《西湖梦寻》中有记叙:龙井此处“再上为天门,可通三竺。南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干。其西为十八涧,路通月轮山,水出六和塔下”。龙井位于西湖西侧群山之中鸡冠垅下的九溪十八涧中,所谓九与十八均为虚指,是众多的意思。其北端是山势较高的烟霞三洞,终日烟雾缭绕;南部是水湾开阔的钱塘江,常年烟波浩淼;西侧是巍峨挺俊的狮子峰,时时腾云起舞。西北高,东南低,温湿的海洋水汽顺着山坡爬升,逐渐冷却,形成了局部降水丰沛的地形雨,使得这一地带水网分布密集,纵横交错,想来这也为“中国第一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龙井四周,碧嶂千绕,怪石林立,古木参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幽美。然而,龙井真正有了名气,还要数清乾隆南巡至此“封十八棵‘御树’”之后。此外,乾隆皇帝还题了“湖山第一佳”五字,又命过溪亭、神运石、一片云、龙泓洞、涤心沼、风篁岭、方园庵、翠峰阁为“龙井八景”。明人陈眉公作《试茶》诗,更有“龙井源头问子瞻,不到兹山识不全”的佳句。
离龙井米左右的落晖坞则坐落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如《西湖梦寻》中又载:“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祐六年,改龙井寺”。
现寺虽已废僻为茶室,但龙井兴盛之源,却与其密切相联,可溯至北宋无丰年间,上天竺寺高僧辩才法师告老退居龙井后,由于钦慕他德高望重,前来探访、问道的人上至郡守,下到乡民,络绎不绝。辩才为方便客来客往,募缘整治山林,开辟通道,广植翠竹,形成一条风韵萧爽的盘曲山道,也就是现在已辟成通衢大途的风篁岭。山道开通后,龙井寺香火渐盛,来客亦增多。辩才好客,每有访客者,奉上山中自植自焙香茗一杯为礼,客多、茶的需求量大,龙井寺周围山林便成茶园遍布之地。
“龙井茶,虎跑水”,是闻名中外的杭州双绝。苏轼在他的诗《虎跑泉》中说:“金沙泉涌雪涛香,洒做醍醐大地凉”盛赞虎跑的泉水。虎跑泉为杭州名泉之一,水质纯净,甘冽醇厚。用虎跑水泡龙井茶,清香溢口,沁人心脾,被誉为“西湖双绝”,郭沫若曾赋诗赞道:“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当代著名学者林清玄也曾在《茶味》一文中用了一个有趣比喻:“四十岁的阶段如西湖龙井茶,捱过了人生的许多坎坷,趋向成熟的年龄。也是人生最操劳的时期,双肩须得扛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重担。劳作中呈现出完美,成熟中体现了坚韧,言行中涌现出高贵。”的确,看西湖龙井茶的外形似碗钉,扁平光滑、尖削挺透,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尤其在冲泡过后,汤色碧绿清莹,叶底细嫩成朵,如花瓣一般清香孤傲,缭绕回转中归于简单,似翡翠玉片一样光辉明丽,从而能给人以质朴、端庄,亲近于人的感觉,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泡茶时不同的回合所要把握开水浸泡茶的时间不尽相同,时间长了,茶会变苦;时间短了,茶则变淡。看似简单的一杯茶,这其中看起来倒还仿若蕴含着些人生哲理。而对于龙井茶的冲泡,则有盛传闻名的三味法:其一,先置透明玻璃杯,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一撮龙井茶叶,静待茶叶一片一片下沉,欣赏她们慢慢舒展出一旗一枪,上下沉浮的身姿,然后慢慢品尝,渐入春山溪谷的明媚佳境;其二,先置透明玻璃杯,入适量适温的开水约三分之一,再投入一撮龙井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开后再补足水量,这时汤明色绿,旗行枪阵清晰悦目。这时把盏在手,仔细观察、品味、感悟这一方山水的博大;其三,先置透明玻璃杯,加入少许适温开水,在添加一撮龙井茶叶,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开后,再加足量温开水,等待茶叶溶出茶汤,倒入小茶杯中品饮,微闭双眼悟禅,享受那幽雅、浓郁的山野气息。
一九八五年“龙井问茶”入选新西湖十景后,每年清明云雾前后、谷雨细雨时节,姑娘们携筐采茶、汉子担担送茶、阿妈焚木烧火、阿爸围裙炒茶,使得满村清香四溢。四方游人慕名前来问山、问水、问茶道,堪称西湖早春游玩的第一快事。
而清代诗人龚翔麟的《虎跑泉》却道:“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真是好一句“可惜无人传”,一下就将人们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近二三十年来中国茶道的繁盛以及游览者对“龙井问茶”这一景点的热衷确实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然而,虽然从旅游业角度看来它发展趋势良好,甚至可归为成功的传统文化产业景点之一,但游客的年龄层次差距依然悬殊,年长一辈居多,年轻者则少。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有两句话写得特别好:“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最细腻的消息。人生更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愉悦心情。”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快节奏氛围的压迫下,很少有前来游玩者能真正拥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心态,静下心来体悟茶道,更不必说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了。
记得一个有关茶的专题节目中提到过异域上一处熟悉又独特的风情:说到茶,伊朗人特别爱喝茶,茶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像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一到下午茶的时间,甚至长途巴士上的司机都会降下车速,拿出一个小玻璃茶杯,一碟方糖和一壶茶,愉快地享用起来。他们喝茶的方式也非常特别,先把琥珀色的茶汤倒入小巧玲珑的茶杯中,而直接把糖放入口中,等到满嘴甜腻之后,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嘴中,于是茶味和甜味相互交融,在味蕾间留下别样的快感享受。
从日本的抹茶道,到韩国的茶礼,亦或是伊朗的品茶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茶叶的故乡,茶道的影响在发源地渐渐淡去,而这神奇的东方树叶却随着文化的传播,最终在陌生的土地上大放异彩,拥有了全新的生命,细想来着实有些羞愧,也叫人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渐渐了解绿茶中成分的妙处,譬如茶多酚是排毒的,儿茶素能够减肥,维C、维E能够防辐射和美白,氟还能保护口腔,不过茶叶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仅仅是为35%,大量的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往往都被人们当做茶渣扔掉了,若能在百般繁忙中偷得一日闲,静坐吃茶,那么肯定能比排在队如长龙般的店前买一杯“精细加工”的奶茶更能汲取更多的营养与健康。
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相信人们总会将纷扰的心沉静下来,回归最初的状态,发现新时代中那些仍旧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龙井问茶”以及它那隐藏于山水与茶之间的道,也终会自内而外焕发出更大的魅力,在与时俱进中收获更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片:自拍
小组成员:李泽昕、楼倩宇、黄颖颖
编辑:魏素素
投稿:
qq.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公益帮扶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