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古寨位于沙田镇龙井村,寨子建在西牛塘沙田河的一条隆起的脉上。山脉形如飞龙,在山脉的东端于沙田河交界处有一汪泉水正好在龙头的位置上,且颇具写灵气,只要井出浊水,天气就会变化。故此,老百姓就形象地将这条山脉叫龙脉,将这口井叫龙井。龙井村也就因井得名。在村子的龙井坊门楼上塑着一幅对联“龙潜自有风云会,井沸能征得晴雨时”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龙井村民的祖上是在清代的嘉庆以前进入贺州,来的时间比客家人早,先来为主,后到是客,故龙井村民又自称本地人。正因为他们来的时间早,与入贺时间更早的苗族居民的交往就很多,年间的文化融汇也较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龙井村民都要过盘王节。盘王是苗、瑶族传说中的祖先盘瓠,一般只有苗、瑶族群众才举办这样的节日活动。龙井本地人过盘王节正好说明了他们间的文化互动。村民张时群家还保留意见杆栏式的房子,房子共分两层,下面养马,上面住人,这实际也是借鉴了少数民族的居民形式,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龙井村民历史上主要有张、黄两姓族人,由于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迁来,各自保留着不同的习俗,这就使龙井出现了张、黄两姓族人不同俗的景象。张族人从广东南海迁出,把祭祖看得尤为隆重不仅各房要设各房的祠堂,祭拜本支系的共同祖上,各家各户房中还要另设有神龛专拜自己的祖上。黄姓人从何迁出尚未考证,尽管也设祠堂祭祖,但有意思的是黄姓祠堂中往往设有一间特殊的小屋,每当本族青年男子新婚时,新郎必须携带刚过门的妻子,住在这间小屋里,一直等到下一位青年男子结婚需要使用这间房子时才搬回家居住。这习俗一直沿袭到改革开放前。
本地人作为贺州汉族居民中民系,不仅使用特有的本地方言,村中的建筑及其布局也颇具特色,龙井民宅是贺州本地人民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龙井村的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私有建筑两大部分,以私有建筑为主。私有建筑的民宅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主体建筑都坐西向东,分两进,前后进间有天井,由两廊连接,其中北廊多开门侧门与巷子相通,成为住户外出的主要通道,南廊也开侧门以连结厨房、杂物房等附属设施。第一进有两厢房,多用作女孩子的闺房,或男孩子的书房。第二进也有两厢,多用作主人的卧室或客房。前后两进间多设楼,楼上有晒廊,用来晾晒衣被。第二件的后墙上家家户户都设有神龛,以供奉祖先。龙井民宅单间特点可概括为“一进一一书房,二进二层二厅房,大门不通走侧廊”。村中的公共建筑包括巷子道路,排污沟,祠堂和门楼等几个部分,由于户与户之间的房子不是整齐排列而是前后错开,使得龙井的巷子多“之”字形弯曲。相传这种布局是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发明的“挡马”建筑中演变而来。主要用于迟缓敌军马队的行动。排污道设在巷子的两旁。本地人村寨布局中往往喜欢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方向设门楼,其它方向则用险峻的地方作自然屏障,龙井村的门楼设在南北两面,北有旭升楼、龙井门、镇龙坊、拱北门、西升门等五座门楼。南有水心门、翟羲门等两座门楼。东以荷塘为屏,西以西牛塘山脉为屏。
像所有本地人房子一样,龙井民宅大量使用艺术构件,材料上有灰塑、砖塑、木雕、石雕和壁画。一般的灰塑多用在外墙的墙头处,砖雕用在屋脊处,石雕用在墙基及门槛、门额和门缝出,木雕用在屏风、罩子、檐板、楼板、门窗页及神龛等地。壁画多用在厅屋内墙的墙头处。艺术图案的题材广泛,有成语故事,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鲤鱼跳龙门等,有特殊意义的动植物,植物如松、竹、梅、菊、兰、石榴等,动物如羊、马、龟、猴、蜂、狮、麒麟等,有戏剧故事,生活情景,八卦太极,福禄寿三星等。众多的艺术构件,使龙井民宅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贺州民俗民情史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长按上面(扫描)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