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中国历代皇帝里,论特别,可能也算数得着的了。
一个是,太能写。据说他这一辈子留下的诗词,足足有多首,这个工作量,比小学生写作业还要勤快。
一个是,嘴太叼。他皇帝当了60年,到处巡游,特别是六下江南,走到哪吃到哪,不管到了哪,都能在民间留下一道真假难辨的美食传说。
但你不得不服,这位能写能吃能喝的皇帝,的的确确,是位茶叶专家,专家到什么程度?是留下了证据的,他动不动就要给茶写首诗,光是茶诗就写了几百首。其中,为西湖龙井茶写的,有32首!
一首首的西湖龙井,那是真爱啊。
来看看,我们这位乾隆皇帝,是怎样爱上西湖龙井的。
清朝,康乾盛世,趁着国泰民安,乾隆六下江南——
年(乾隆十六年)三月,第一趟就到了杭州,到了西湖边,走了趟天竺,看茶农采茶、炒茶,新鲜得不行,提笔写了诗,说“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年(乾隆二十二年)二月,第二趟,还要来杭州,去逛了云栖,旅游老项目,又去看茶了,说“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年(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哎,又来了。这趟去了龙井,看了大好河山后,喝了杯龙井泉水泡的龙井茶,即兴写了《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年(乾隆三十年)二月,第四趟来,他想了想,三年前喝过的那一杯龙井茶真当是好,哪都不想去,又上龙井。又上,当然又写,又来了首《再游龙井作》。
年(乾隆四十五年)三月,第五趟,毫无疑问,杭州。
年(乾隆四十九年)三月,第六趟,怎么能少了杭州。
第五、第六趟杭州之行,没有再写茶诗,但他再也没有断了这个念想,一趟趟,每次必到龙井,从没放过鸽子。
六下江南,四上龙井,又是喝茶,又是写诗的,可以说,西湖龙井茶在全国打下名气,头号功臣就是乾隆。
你想啊,堂堂一位天子,一趟趟地跑这么远,实力点赞打call,再不喜欢喝茶的人也想尝尝看,这个让皇帝死活忘不掉的龙井茶,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名气,一下子就有了。《钦定大清一统志》早早盖章:“龙井在钱塘县风篁岭,本名龙泓,产茶最佳。”
龙泓,就是龙井啊。
老龙井,狮峰山,老杭州一听就知道,这山头的茶,没话说了,就是好。
首先,山势开阔,面江背山,气候湿润,是龙井茶最喜欢的环境了。用科学角度来说,它地处北纬28-32°地带,是茶树生长的黄金线,而老龙井又刚刚好,处在黄金线上的“北纬30°”名优绿茶生长的黄金点上。
天时地利人和,人家全了。
都说,爱到了骨子里,必然想留下点什么。哪怕是天子,也不例外。
据清人程淯《龙井访茶记》记载:“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
你看,乾隆回京后,想到杭州,又想起了他曾经在龙井山下、胡公庙前,“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下采过茶,那可真是好茶啊。
于是,大笔一挥,就在他最喜欢的地方,给他最喜欢的十八棵茶树“升了个级”,封为御茶,让它们从此有了“官阶”。
既然是御茶了,自然有专人看管,年年春天,作为贡品送进京,专门供皇家享用江南味道。
这十八棵御茶,既好命,位置也真当是好得没话说。
风篁岭下落晖坞,正对胡公庙前,往南不远处有苏东坡亲手写塔铭的辩才佛塔,往前几百年,可是苏东坡跟辩才法师品茗论道的地方。
一年又一年,龙井变了又变,十八棵御茶依然好好的。
既然是皇帝钦定的,自然“身世”不菲,早些年前,十八棵御茶就用考究的花岗岩做了围栏,从此成为杭州一个闻名景点。
乾隆盖章的那一口龙井茶,你也好奇吗?
几百年了,这十八棵御茶至今年年有茶采,据统计,每年春天十八棵茶树上采下的鲜叶最多不过三四斤,手工炒炒,茶叶顶多也就半斤的样子。
又是皇帝钦定,又物以稀为贵,它的身价自然不菲。
早在年的一场拍卖里,50克的春茶拍卖到了1万多,隔了七年后,这十八棵御茶又在市场上拍卖,克的春茶,居然被浙大百川集团的总裁以72.8万元的天价一锤敲定买走,相当于就是克的茶叶拍出了高达近15万的价格,堪称是“茶中极品”。
这样的茶,来,给你个机会,尝一尝。
想喝十八棵御茶上的那半斤茶,自然是指望不上了。但是,咱有跟十八棵御茶,住在同一个山头上,喝着同一井龙井泉,受同一帮茶农看管的同等“皇家茶”啊。
“皇家茶”?
对,就是十八棵御茶的同宗兄弟,来自狮峰山上,乾隆盖过章,说果然是种茶好山头的“皇家茶”。
群体种、狮峰山……无需多言,年年等着喝春天第一杯的你,自然知道,这几个词的背后,意味着怎样一口小春天。
文章作者:P+Z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