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西湖龙井等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研讨会
打假维权很受伤
“西湖龙井”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分布于杭州西湖附近的狮峰、翁家山、梅家坞、灵隐等区域的群山之中,年产量仅为吨左右,但有关数据显示,每年以“西湖龙井”名义卖出去的茶叶,却达到近吨。
这些假冒“西湖龙井”从何而来?记者了解到,因产地不同,除“西湖龙井”外,浙江的龙井茶又分为钱塘龙井、越乡龙井、新昌大佛龙井等,下辖的18个市县区均有种植。或从外地收购鲜叶炒制成茶,或收购成品与正宗“西湖龙井”鱼目混珠,或直接将别地的龙井装入盒中以假乱真,猫腻便在于此。
数十年来,“西湖龙井”深受假冒之害,常遭遇“龙井满街走,真品挂枝头”的尴尬,若长期发展下去,“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势必江河日下。为保护和发展品牌,年底,杭州市工商局对外宣布,开始筹备“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
两年后,这一证明商标成功获批,注册人系龙井茶协会,由其进行管理。依照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该证明商标认定范围为地处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平方公里,凡是注册地和生产地都位于此区域内的茶企和合作社,均可申请使用。今后,市场流通领域不再允许“西湖龙井”通用包装的存在,若无地理标志这一“身份证”,将依法受到查处。
考虑到商标的宣传管理尚需过程,市场也需一段时间,用于消化此前的通用包装,协会特地提出“两年过渡期”,于两年后开始正式使用统一包装。期间,协会利用各种手段,向茶农、茶商以及消费者普及“西湖龙井”商标。然而受利益驱使,假冒“西湖龙井茶”依然层出不穷。
无奈之下,年,龙井茶协会正式委托律师,针对浙江、广东、北京等流通市场上出现的假冒“西湖龙井”商标行为,重拳出击全面开展维权。本是保护品牌自身利益的行为,作为商标持有人,协会依法维权,属天经地义之事,而事实上这也是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理应予以喝彩。但“西湖龙井”的正名之路,却走得格外曲折,原因是多地茶商开始群起而攻之。
年,在打击广东等茶叶大省滥用“西湖龙井”证明商标的行为时,龙井茶协会遭到当地茶商的集体抵制。借当地媒体之力,一些茶商宣称“所谓维权属钓鱼执法”、“无法证明产地来源”等,进而引导舆论走向。此后,一系列争议持续发酵,也将“西湖龙井”的假冒现状曝光于世。
侵权案席卷全国后,各地茶商以不同方式进行抱团抗诉,龙井茶协会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由于负面信息过多,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出具的《年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西湖龙井”品牌好感度指标出现下滑,品牌价值六年来首次跌落榜首,屈居次位。打假维权,让“西湖龙井”很受伤。
商标维权出现曙光
记者了解到,从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起,为了杜绝假冒,杭州市工商局和龙井茶协会就开始谋划一系列措施。在“两年过渡期”结束后,明确规定:正宗的“西湖龙井”包装上必须具备防伪标识。
龙井茶协会会长商建农介绍,防伪标识分茶农用和销售用两种。前者根据承包茶园面积核定春茶产量,用于茶农销售时直接贴于包装上,通过拨打电话或上网,消费者均可查询所买茶叶真伪;后者则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防伪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防伪标合二为一,茶叶经销企业在向茶农收购茶叶时,须同时收取与之对应的茶农标,凭该标,才能换取等量的销售用防伪标识。
图2:西湖龙井茶茶农标
图3:西湖龙井茶销售用防伪标识
简单来说,防伪标识如同“西湖龙井茶”的身份证,系市场流通中的唯一标识,刚面世时,曾一度被投以高度希望,引发各大媒体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