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掐指一算,我们在剑桥的团队已经一年多没有去中国了。这次新冠疫情给英国的群众们带来的各种影响,在此不需详述,大家心知肚明。
但如今四月已至,春暖花开,中国今年的新茶已经上市,而我们这里已经闹了“饥荒”:茶柜子空了!
多么期待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这样我们就可以去往中国会见各位朋友们,顺便补给“绿色的黄金”!
年秋,艾伦院士等待着品尝明前龙井茶,
被艾伦·麦克法兰院士
称呼为“绿色的黄金”。
作为世界茶文化研究最为知名的学者之一,每次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院士去中国访问,朋友们都会送他几盒好茶,或者推荐随行的同事们去熟悉的茶庄,买一些带回英国慢慢品尝。
对于爱茶的中国人来说,一般都有好几类钟爱的茶,例如红茶、绿茶、普洱和乌龙茶等,所以疫情期间,即便保鲜时间短的绿茶喝完了,平日里家里储存的红茶和普洱之类的茶,省着一点喝,也还是够了的。
但艾伦院士对绿茶的口感情有独钟,而且深信其抗衰老的功效,所以大部分时间里只喝绿茶,而且茶瘾严重,每日不可或缺。
作为一位茶园经营者的儿子,艾伦院士对于茶的喜爱与尊重,甚至表现在对于茶叶百分之百的珍惜。每日泡茶之后余留在茶壶里的叶片,他和夫人都要收集起来放在打散的鸡蛋液里,做成英式茶叶鸡蛋饼(omelette)。
在这漫长的疫情封锁期间,他们夫妇陆陆续续把他们家、学院办公室、康河书店和艺术中心,还有同事家能找到的绿茶都喝完了。
前几天,艾伦院士翻看到当年在中国杭州的田野调研日记,想起永福寺和灵隐寺周边的茶园,又忍不住好声好气的问一位中国同事:请问你家还有不小心忘记存放在哪里的绿茶吗?
杭州的茶园同事翻了翻家里冰箱深处,找到了半罐珍藏的杭州产明前龙井(核心产区精选)。这是年去杭州时,当地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寂莱老师赠予的。寂莱是书画与紫砂收藏界的超级玩家,创立过几家知名的茶社、餐厅与文化空间,对于茶非常有研究。
当时寂莱给了三罐龙井茶,用如玉石般温润的青瓷瓶子装着,一罐给艾伦教授,另外一罐给了他的中国同事,还有一罐给了同行的著名画家、英国皇家水彩协会前主席大卫·帕斯凯特。
艾伦教授担心自己掌握不好水温、泡不出龙井的最佳滋味,于是把他那罐茶也放在办公室里,想着等有贵客来了,让懂得泡茶的中国同事们用专业茶具泡给大家一起喝。
就这么小小一罐龙井,在剑桥招待了十几组赫赫有名的大学者、艺术家与音乐家。还有一罐曾经一直舍不得喝,就这么密封着放在冰箱里。
年夏,艾伦院士在剑桥的茶会上谈书论道
东方混搭风的茶会上,有波斯的地毯,日式与中式的茶具,英式的瓷器,当季的花朵及各色中式点心到了年的秋天,也就是我们离开杭州半年之后,有一次艾伦夫妇去中国同事家里做客,他们把这罐茶打开,用著名陶瓷艺术家干道甫先生做的青花茶具,配上英国的奶酪和当季水果,喝了一次“英式”的龙井下午茶。
品茶时,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杭州的西湖边,徐志摩和胡适之等文人墨客在年代经常聚会的“新新饭店”,这里也是我们多次去杭州时下榻的旅馆。那时寂莱老师创立的茶社,就坐落在与饭店相连的古建筑一楼,推开门就看到不远处的西湖。
*
静谧的茶社中,一位优雅的女子沏了一壶好茶,让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寂莱亲自设计的茶文化空间里,旧时的家具、中式的茶壶、日式的盘盏、西洋的音乐等不同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这里,墙上挂着的书画作品以各处陈列的艺术品都充满禅意。整个空间既有怀旧之感,又有着现代的简洁,在各个细节之处更是透露出一种和英国传统茶室很不同的冷静,那是完全不甜腻的男性风格的严谨。这一切,在柔和的恰到好处的灯光下,散发出抚人心弦的吸引力。
年轻的女茶人,身着白色镂花的中式改良长裙,搭配芥末色的针织外套与简约的珍珠耳饰,没有过于打理的长发,蓬松的披在肩上。她清新的笑容与轻缓的步履,以及浑身散发出的自然气质,让人充分感受到在杭州这座城市生活的闲情雅致。
这次小茶会上品尝的茶,是鼎鼎有名的福建产大红袍:牛栏坑肉桂,搭配上各色小食,那种清新、醇和,宛若林中甘露般清澈、灵动的滋味,让英国茶客们感叹不已,久久难以忘怀。
下滑动观赏三张杭州茶会图片??
著名画家、英国皇家水彩协会前主席大卫.帕斯凯特
在仔细欣赏大门玻璃上用传统中国书法写的字
茶会上用的风炉与铁壶茶会上的各色小食下滑动观赏三支杭州茶会的精彩视频??品尝寂莱为我们推荐的牛栏坑肉桂
点击文末链接,欣赏寂莱与朋友们新创立的
杭州打卡胜地、文化空间“访溪上”
在与大家分享了美好的饮茶时光之后,
下面小编来介绍艾伦·麦克法兰院士写的
这本关于茶的书。
GreenGold
TheEmpireofTea
麦克法兰《绿色的黄金》这本书的英文原本,于年在英国首次出版。随后被翻译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等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畅销十余年。茶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毋庸置疑,茶马古道早已发展逾千年。自从16-17世纪茶叶最初传入欧洲,特别是传入英国之后,它促进了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改变了贵族与大众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让陶瓷艺术也因此在英国蓬勃发展。嗜茶如命而造成的贸易逆差,成为英国发动中英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更让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成为全球性的神奇饮料,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让茶叶种植与饮茶文化逐渐传遍各地。作为一名茶园经营者的儿子,出生在印度的英国绅士麦克法兰教授一生爱茶。他与他的学术团队曾深入中国、日本和南亚多国各地进行茶文化的田野调研,其中在中国的调研地区包括福建云南、福建、湖北、江西、浙江与江苏等重要的茶叶产地与茶文化地区,并以《茶的全球影响力》为主题在各个各地讲学及参与相关活动。年,中国的汕头大学出版社首次引入了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十年之后的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这本书,目前各大图书销售平台在售。从这本书延伸开去,年,麦克法兰院士与同事们在剑桥大学创立了“全球茶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围绕与茶文化相关的茶叶产业本身,与茶相关的器物、生活方式、国际贸易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看点
茶:绿色的黄金如何征服世界01左中括号艾伦.麦克法兰左中括号下文摘自年5月21日新京报网,
在首个国际茶日发布的报道:
人类喝茶的历史亦有几千年了。一千年前,已经有数百万中国人喝茶;五百年前,全世界有一半人都将茶作为水的替代饮品;现在,全球每天要喝掉数亿杯茶水,消费量轻松超过其他所有饮品的总和。
茶叶对世界的征服如此成功,以至于我们对此习焉不察。《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由一对母子所著,艾丽斯·麦克法兰在阿萨姆茶园有二十年生活经历,她的儿子、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三十年的田野经验。《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融合了亲历者和研究历者的双重视角,讲述了茶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故事。我们会看到茶叶如何一步步进入中国、日本、欧洲,造就了文化和贸易的全球帝国。
以下内容节选自艾伦·麦克法兰与艾丽斯·麦克法兰所著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著,扈喜林译,周重林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想象一种世界性饮料
想象一下,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征服世界的饮品?它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成本低和容易获得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它必须价廉,让数百万相对贫困的人也能够喝得起。它的原材料必须在某个大片生态区容易种植并生长迅速。这种东西能够被派上用场的部分越多,一年的收获量越大、越理想。此外,它还必须易于运输和储藏。
人们必须想要消费这种产品。也许有甜味的话更好——甜味对人类味觉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此外,这种饮品必须有助于消除疲劳,让人心情愉悦,身心放松。它还要必须安全——很多危险的微生物都可能通过饮品进入人体。最后,如果这种神奇饮品要成为人们摄入的基本饮品的话,它还必须真的能解渴,并且大量饮用也不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注意力。
茶叶:蕴含征服世界力量的饮品
人一天需要摄入2~4品脱液体,其中一半来自于饮品。而牛奶直到路易·巴斯德于年发明的消毒方法才能安全地规模量产;生产啤酒的谷物消耗量太大;酿造酒酒精度过高也无法成为“全面的解渴方案”;巧克力和咖啡等热水冲泡饮品成本也过高。这些饮料都无法取代白水。
但还有“茶”。用中国茶树(Camelliasinensis)上生长的叶子泡出的真正的茶在上述各方面的得分都很高。它的生产成本可以压缩得很低。茶树产量很高,大约每六个星期就可以采一次叶子。从华中到东非,它可以在很多气候带种植和生长。仅需几片叶子就可以泡出一大壶茶水,而且还可以反复冲泡。
19世纪中期的出版物中关于中国茶叶生产的插图
干燥的茶叶很轻,存储方便。虽然冲泡方法很简单,但过程精细冗繁,让人不由得喜欢上铺排和礼仪。饮茶是极其安全的,很多人确信饮茶对健康有奇效。人们之所以喜欢饮茶,是因为它能够醒脑、提神,让人振奋、专注。它功效温和,即使整天喝也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因此,茶一直是一种潜在的征服世界的力量。在过去的两千年里,茶叶帝国不断扩张,已经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癖嗜。据说,中国神话(也许历史上真有其人)中的神农氏曾经说过:“茶善于酒,因为多饮也不会醉,也不会让人清醒之后后悔说过的蠢话。茶亦善于水,因为它不携疾病,也不会像水那样被脏东西污染后变成毒药。”
最初的相遇:喝茶还是吃茶?
很多人认为,茶的使用方式一直是将茶叶浸泡在热水里。然而茶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表明,是后者在咀嚼和敷用这种植物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促进了茶树的广泛种植。
这可以在泰国北部、缅甸、阿萨姆邦和中国西南部森林这些地区的早期探险者的叙述中得以证明。他们间接提及了林地居民五花八门的用茶方式。年,一位作者描述了生活在缅甸边境的景颇人和卡提人怎样“喝野茶叶沏泡的水”,制作方法是“(将茶叶)剁成碎片,取出叶梗和纤维后用水煮,然后捏成小球,摇着放在太阳下晾干以待日后食用”。
19世纪末在缅甸曼德勒皇宫喝茶的人们
这些生活习惯仍然存在于当今的茶叶沙拉中。布朗人一直有这样一种生活习惯:将采集于丛林中的茶叶煮开后捞出攥团,然后用纸包起来或塞入竹筒中,埋入地窖中发酵数月。最后,将它们挖出来,并作为一种珍馐美味供人们在婚宴和类似喜庆场合上享用。
然而,一片茶叶偶然落入热水中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喝茶水,饮茶的习惯也传遍中国内地。后来又从内地传入西藏、蒙古,以及中亚的其他地区。但是,在传到高纬度地区之后,茶叶的消费方式又回到了半食品形式甚至完全食品形式——用酥油、糖与茶叶熬成浓汤,或者将茶叶攥成小球与其他食品一起食用,类似喜马拉雅山东部部落的用茶方式。
神秘的东方树叶:从灵药到《茶经》
中国茶叶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远行海外的中国商人在贩回林产品的同时也带回了一些茶叶,后来他们发现茶叶在寺庙和道观中很受欢迎。几乎所有宗教人士都喜欢有助其成功的“药物”或“草药”,于是很快引种了这种可以缩短他们进入灵性世界的修炼过程并巩固其世俗地位的植物。
问题是,茶叶生长在森林深处的大树上。解决的办法是移植茶树,改变其外形和高低,将高大的森林树改良为低矮的、容易采摘的类灌木形植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国寺庙依靠其财富和人脉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茶树在中国西南部的第一次本土化改良到大约公元5世纪,茶树的种植和传播主要是在寺庙和道观的花园里进行。
茶树主要被看作一种草药,治疗头痛、心痛、肝痛和胃痛。和几乎所有其他草药不同的是,它不仅能治病,还可以用来泡水喝,茶水味道清冽可口,可以提神醒脑,提升工作效率。这种功能完全适用于寺庙之外的各个职业。到了公元四五世纪,茶水已经成为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人们喜爱的饮品。
在唐朝时期,饮茶习惯传入大多数中国省份,它的普及程度因公元8世纪出版的第一部茶叶专著,即陆羽的《茶经》问世而更上一层楼。《茶经》描述了茶叶生产和消费的每个阶段的核心,在随后的一千年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广大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奉为经典。
丝绸之路的硬通货:砖茶
因为需要供应巨大的中国市场,产茶量越来越大,由此茶叶开始向外传播。从青藏高原到西伯利亚的广袤亚洲高地上的游牧民族也开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