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西湖区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落下帷幕。“60后”陈章明拿下“炒茶王”桂冠,“00后”张艺乘获“新锐赛”冠军。一老一小,在炒锅前探讨如何炒出更出色的龙井茶。巧的是,两位新科冠军都师出一人——樊生华。
樊生华在去年年底的“年西湖龙井春茶预售拍卖”中,手工炒制的一斤龙井茶更是以元成交。
樊生华的春茶,为何身价如此金贵?
樊生华的“两个坚持”
“拍卖只是牛刀小试,往年我的茶叶也能卖上这个价。”记者在转塘街道桐坞村,见到了面容清瘦的樊生华老人。
“这属于特级手作,但产量稀少,每年不到5斤。”樊生华告诉记者,龙井茶共分5个级别,价格相差甚远,“特级鲜叶长度不能超过2.5厘米。”
温湿度不同,茶树的生长不一样,叶子大了,价钱就打折扣。
樊生华有7亩茶园,位于村里半山腰,阳光充足。樊生华说,他的茶园一年只采摘一季,全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养护茶树。施有机肥、除害虫、勤修剪、防暴晒……往往一整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换来来年好收成。
“我有两个坚持。”樊生华说,“坚持%种植群体种、坚持%手工炒制。”
龙井43虽是优秀的单株品种,但滋味不及“老茶蓬”醇厚浓郁。在他心里,保护好龙井种,才是保护好“西湖龙井”这张金名片。
再一个,他手工炒茶的习惯,40年如一日。
樊生华说,西湖龙井是扁平型绿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光手法就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十种。
“两个巴掌炒茶,有温度,有厚度,就像打太极拳,绵软中内涵劲力。我们讲求‘去水留汁’,滋味浓,售价才有优势。”
“茶叶是活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
樊生华翻开手掌,被高温烫出的水泡清晰可见。
擦亮“西湖龙井”金名片
作为全省唯一的“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浙江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还有一个愿望:联合产区内余户茶农,抱团成长。
这颗种子在去年埋下。他牵头成立了“西湖龙井茶农协会”,通过品行、技艺等方面考察,发展了余户成为会员。“从中我们又精选了30人,与阿里拍卖合作,每人限供1斤春茶,试试看龙井能不能走电商的路子。”樊生华介绍,“这条路看来没走错,大家认可我的技艺,我更要把这张‘金名片’擦亮。”
头年的拍卖效果不错,让不少茶农初尝了甜头。在接下来几年里,该协会希望把产区内余户茶农都吸纳进来,通过资源互补和技艺传帮带,组成一个“共富联盟”。
亚运脚步将近,泡一杯龙井茶,讲一讲城市的茶文化,是杭州的待客之道。“举办亚运,是让西湖龙井走向世界的一个好时机。”樊生华说,“外宾来了,我们要想办法让人家喝出滋味,喝出文化,回去还念念不忘。”
向世界讲好龙井故事,成了樊生华接下来的小目标。“年的龙井文化都浓缩在一杯茶里,怎么通俗讲解由来,怎么教外宾去品尝滋味,是我们要迈出的下一步。”
山野之间景色宜人。也许金秋时节,樊师傅的“西湖龙井”,带着最醇厚的杭州味道,走进亚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