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在清明节之前,江南地区的绿茶肯定是龙井最受欢迎。关于西湖龙井的来龙去脉,我前年写过,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去浏览。
龙井的事儿我以前说了太多,网上各种美文也很丰富,本篇想换一种视角。
对于被神化被膜拜的十八棵乾隆御树,我早就打假过了。离御树不远,有寿圣广福院遗址,那儿的龙井泉比龙井村口附近的龙井泉要古朴,村口那个阔气,汉白玉的井圈,还传说是葛洪炼丹过的地方。杭州是一个牵强附会古迹甚多的美丽城市。
御树
御树边上的龙井泉很小,周边长了些草,不细心的话很容易错过。泉眼有一龙首石雕,泉水从龙嘴中细细流出,垂挂如丝仿若龙须。龙首上的石壁刻有“老龙井”三字,挺模糊的。对外宣传上一直说是苏东坡真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激动了半响。盯着多看一会儿,视力仿佛都好了些,概因身处绿色环境的缘故。
事后琢磨,距今都快一千年了,苏东坡真迹还能这么自然地竖立在这里,不靠谱。不过,专家说这字肯定是东坡体,这我信。
老龙井三个字需定睛
前年曾推出龙井六式,明前六个山头的西湖龙井合集,很受欢迎,当时杨梅岭的那款想要单独买的茶友挺多,毕竟比狮峰和翁家山要便宜。但那一批次即那一天生产的,茶农早就售罄了。每相隔几天采摘的龙井,芽叶尺寸不同,滋味总会有所差别。我一直觉得,这种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是心理自我渲染所致。
龙井六式的地图
“岭上一枝梅,叶落枝枯总不催,但得阳春消失至,依然还我做花魁”。杨梅岭往钱塘江方向连接着九溪十八涧。那位大姐的茶是长期供给xiling印社,我最初是认识了印社里工作的一位姑娘,就是那位大姐的侄女。
杨梅岭
姑娘的一位男同事负责印社里拍卖明前龙井的任务,于是在深夜的办公室里,他拿正宗的杨梅岭龙井和其他渠道搞来的外形一致的钱塘龙井,自己研究拼配,从中赚一份差价。听起来让人目瞪,但这类现象实在稀疏平常。
在几百元一斤交易的明前西湖龙井层面上,大家都彼此开心,反正是假的,能够是品质还行的钱塘龙井或越州龙井就可以了。去谈几千元一斤的真货时,拼的就是斗智斗勇,也是一番乐趣。
上世纪末的龙井茶叶罐,因为出口多,还有英文
龙井作为最有影响力的茶叶名称(没有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主要是龙井曾经的优良特质,重点在曾经两个字。狮峰山、龙井村、翁家山、满觉陇、杨梅岭等一带是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
许多人表达过疑惑,传统的狮龙云虎梅产区离杭州市区那么近,靠西湖和北高峰来遮挡与消解市区飘过来的雾霾靠谱吗?
我认为确实是在吃老本。老天爷赏饭吃是主因。但我们目光所及,是地表以上的情况。在各项自然要素里,土壤对茶叶的重要性排第一。土壤肯定也会受到靠近大城市的负面影响,但会慢些。此外,地方政府强制规定不允许种瓜果蔬菜和杂交的茶树品种,以及统一订购菜籽饼来施肥,使得西湖龙井的生长环境仍处于平衡状态。
满觉陇
明清以来,复杂的龙井工艺体系使得在绿茶世界中龙井的制作还是相当有技术含金量的。每年的浙江省级别举办的龙井炒茶比赛是硬拼手艺,嵊州等越州龙井产区的师傅们夺魁最多,因为他们更能吃苦。而龙井盲品斗茶赛中,排第一的永远是狮龙云虎梅产区,这就表明风土上仍有压倒性优势。
去年亲子茶旅时大家旁观手工辉锅
此外,位于杭州也成就了龙井。经济文化环境,厚实的积淀,把龙井推向了王者地位。
从古至今,龙井茶的资料非常多,记录体系完善,这种详实的程度只有岩茶可相匹敌。任何一种茶的市场成熟度离不开文字体系,文字的流传对茶十分重要。
当代龙井的四绝是“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如果参加国家茶叶资格证书的考试,这道题必考。其实色绿两个字会误导人。中国上千种绿茶中,龙井真的算是很不绿的,西湖龙井是糙米色。
其实,龙井四绝并非当代的“色香味形”,古代的说法是“气色香味”。“色”并非第一,“气”才是首要。原话是:“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狮峰
当代的“茶气”一词由台湾茶人邓时海创造,形容上乘的普洱,然后延伸到其他茶类。而用“气”来描述龙井,在古代茶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我个人的感受是狮峰龙井有一些“太和之气”。而群体种的全手工茶会偶然出现兰花韵。当代由于群体种采摘晚于龙井43号,靠近3月底了,而那时的市场价位已经下浮,炒茶工作量也是最高峰的时候。除非有极个别消费者和茶商定制,否则茶农不会去全手工,导致古韵变得不可遇很难求。
狮峰龙井
绿茶江湖里一直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龙井的海拔历来不高。西湖龙井传统核心产区里,海拔最高的茶园也不过三百米。
核心产区面积小,还分成九个自然村,村民们住的普遍逼仄,使得这里的民宿在空间设计感上的要求就更高了。
每次去翁家山,都会路过。这是一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性保护建筑,曾是陶行知建造的学堂“翁家山小学”,渐渐变得破旧之后就改成了民宿。现在的民宿老板以前就是翁家山小学的校长,十二间客房用几年级几班命名,身在其间,梦回少年。
乡阁
翁家山还有一个位置很隐秘的民宿。老板属于上午品狮峰,下午喝岩茶的格调男。
喜在山舍
传闻正在酝酿拍摄成连续剧的《南方有嘉木》,其原著是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茶主题长篇小说。小说里清末民国杭州最大茶商的原型就是翁家山人氏。
旧时翁家山人不事农耕,以捕猎为生,骁勇强悍。直到明朝正德年间,才开始种茶。雍正年间,翁隆盛茶庄出现。
翁隆盛茶庄广告
从民国广告内容看,翁隆盛这个老字号茶庄兼营全国名茶。图片是茶庄自建的五层洋房,这个曾经的杭州最大茶庄的市场意识很强。
在本文发布的时候,翁家山茶园刚结束“跑马采”阶段,像巡逻一样,每天将茶园巡逻一遍,把芽叶状况达到标准的采回来,第二天巡逻时再去看着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零星开采阶段的龙井外观齐整,颜值高,品质均匀,代价是每日采的量少,工钱计算方面需要老板权衡。会先采阳坡茶,后采阴坡茶。先采龙井43号,月底采群体种。
翁家山
从乾隆亲自给龙井代言开始,龙井就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充满了隐喻和仪式感,是江南启动春天模式的开关,它也是异乡人的江南。
有龙井的地方就是江南。这话许多人听起来无感,因为当代物资丰盛,西湖龙井以外的各种龙井产量也大,大家的选择余地大了。如果把时空的距离拉开些,龙井在文化和情感的力量就凸显出来。
民国的著名文人中,我觉得梁实秋的品茶功力最深厚。他在《喝茶》一文中写道:“初来台湾,粗茶淡饭。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
梁实秋把茶叶店小老板的恼怒描绘得很传神。没办法,梁实秋的喝茶品位过高了,不适合那时的台湾形势。那会儿龙井太短缺,店主只能用这样的说辞来为台湾本土生产的龙井站台。只有宋美龄等少数特权人物,通过香港辗转搞到西湖龙井。
莎翁学专家梁实秋的故居
这个现象持续了好多年,没办法,茶树品种和自然风土决定了台湾的茶喝不出家乡的味道。但对于乡土的怀念无法释然,台湾的三峡龙井和三峡碧螺春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台湾三峡
日据时期,日本强迫台湾生产红茶来PK英国殖民地的红茶市场。解放战争期间,英国对战局预判精准,从上海请来绿茶专家,在台湾推行炒青绿茶,出口多个国家,狠赚了一笔。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为适应大批爱喝绿茶的大陆移民的需求,在台北附近的三峡区开始用龙井的工艺来制作三峡龙井,用碧螺春的工艺来制作三峡碧螺春。
前年小光同学带来分享的三峡龙井
那个地方有三条溪流,而三峡与日语SanKyō发音相似。清朝渡海来台的闽南茶农带来的是闽南的种子,后来自然变异成了“青心柑仔”。虽然尽量把青心柑仔做成扁形,色香味与西湖龙井相差很大,仍可以缓解大陆移民的思乡情怀,热销了好多年,多数是卖给眷村的。随着移民们的老去,三峡龙井彻底没落。
三峡的樟脑产量曾居宝岛之冠,后来被化学合成技术取代,而高山乌龙崛起后三峡就变得冷清了。那里有台湾保存原貌最好的老街,阮义忠曾抓拍过,一个胖女生撑伞走过的雨景。
阮义忠的抓拍
明朝的《饮龙井》有一句:“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不管是对江南空濛新绿的盼望,还是抚慰内心的乡愁,龙井茶都能满足。
虽然许多人认为龙井不就是热水冲下去一抹淡绿而已嘛。也有道理,就像李诞玩解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选购明前满觉陇龙井,元50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